当前位置 首 页 > 忻州宣传  
现代农业展新颜 ——我市有机旱作四大体系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
http://xz.sxgov.cn/  忻州新闻网   2024-10-18 10:56:23

忻州地处黄土高原东缘,全市旱地占耕地的70%以上,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既是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

多年来,我市立足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坚持走绿色生态路、打特色优质牌,突出抓好典型示范,深入实施十大工程,走出一条生产生态和谐相融、特色产业高效发展的有机旱作农业道路,全力推动忻州市现代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

在打造有机旱作产业体系方面,杂粮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忻州立足“中国杂粮之都”的优势,把杂粮产业作为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突破口,深度挖掘“一都八乡”金字招牌潜力,全力打造谷子、红芸豆、藜麦、甜糯玉米、马铃薯等十大杂粮特优产业片区,初步形成了具有忻州特色、符合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有机旱作杂粮生产格局,产业规模稳居全省之首。近几年,全市杂粮总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总产量在60万吨以上,约占全省三分之一。其中,岢岚县的红芸豆畅销国际,静乐县的藜麦闻名国内;谷子、糜黍、甜糯玉米等面积和产量位居全省第一,莜麦、马铃薯等位居全省第二,谷子单品面积最大达100万亩左右。

在构建有机旱作技术体系方面,十大工程稳步推进,技术服务全面覆盖。围绕“土、水、种、技、机、绿”六大关键环节,坚持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深入实施有机旱作重点工程,技术集成创新支撑效果显著。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20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13万亩,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30万亩,建设旱作节水技术示范区6.5万亩,示范推广软体集雨窖3500立方米;引进选育抗旱节水新品种10余个,旱作节水良种普及率稳定在90%以上;示范推广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集成技术10余项;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8%,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6%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形成技术集成配套、生态绿色循环的新格局。

在建立有机旱作标准体系方面,示范引领作用明显,绿色发展步伐加快。以标准化促进优质化、以发展需求引领标准制订、以典型示范带动标准提升、以三品认证推动标准规范,不断推动有机旱作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市发布市级地方农业标准37项,其中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质量等级标准20项,基本实现主要杂粮作物生产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2017年至2020年,先后申报创建了1个示范县(神池县)和14个省级示范片,实现了省级示范片县县全覆盖,忻州市也成功申报为省级示范市。2021年以来,建设“中国杂粮之都”有机旱作展示园,创建省级有机旱作科研基地5个、生产基地11个,创建国家级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8个,入选“山西供深基地”14个,总面积达50余万亩。全市认证杂粮类农产品地标产品15个,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602个、202万亩,其中杂粮类396个、125.6万亩,居全省第一,带动全市杂粮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进一步提高。

在完善有机旱作经营体系方面,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品牌矩阵逐渐成形。着力培育、巩固百小企业,构建杂粮加工业体系,全市共培育杂粮相关市场主体270余个,其中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杂粮加工企业171家、省级龙头企业33家、市级龙头企业48家;创建省级杂粮产业化联合体6个,发展杂粮合作社1550多个,吸收带动种植户55万余户。突出打造“中国杂粮之都”金字招牌和“忻州杂粮”“忻州糯玉米”市域公用品牌。五台县、宁武县、五寨县等围绕各自优势打造了“五台斋选”“芦芽山珍”“粮裕五寨”等13个县域公用品牌,获得8个国家级“乡字号”认定,培育了“玉米兄弟”“老农贡”“雁门山”等150余个企业和产品品牌。全市共开发速食类、营养类、功能类3大类130余款杂粮产品,商品率达到75%以上,年销售收入近50亿元。“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品牌+产品”的经营模式逐步形成。

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在忻州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正书写着现代农业的新篇章。


关键词:
编辑:董春艳        责任编辑: 来源:忻州日报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