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沁香漫“金山” 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 盛夏的清晨,汽车行驶在通往静乐县黄金山生态经济园的山间公路上,大片大片的绿簇拥而来,周遭树木沁香,清风徐来,令人心旷神怡。 站在王端庄南梁的最高处放眼望去,远处青山苍翠、绿植茂盛,近端的草地上鲜花争艳、百草争香,数只蜻蜓在空中轻盈飞舞……在这里,以油松、樟子松、辽东栎为主的生态林与以山桃、山杏、沙棘为主的经济林交相辉映,像一个处在城郊的小公园。很难想象,此处曾是名副其实的“黄土山”。 作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的重要流经县域,静乐县承担着“一泓清水入黄河”的重任。该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汾河上游,汾河纵贯全境,从北到南达40公里。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着静乐县对汾河的保护与发展。全县国土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就达17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3%,年平均侵蚀模数为4167吨/平方公里。 “为了治理水土流失,摘掉静乐县‘荒山’的标签,解决一刮风就是扬沙、汾河水浑浊不堪、汾河两岸暮气沉沉的问题,县里投资26亿元实施汾河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黄金山万亩生态经济林项目便是其中之一。该项目也是静乐县生态扶贫和生态建设示范项目。”随行的县林业局主任科员李跃平告诉记者。 黄金山万亩生态经济林工程区总面积1.003万亩。其中,荒山造林5500亩,退耕还林4530亩,总投资1200万元。整体工程科学规划、高标准施工,实现工程造林精品化。同时,新修工程区道路6公里,有效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是静乐县实施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试点工程,也是静乐生态建设和生态扶贫的缩影。 “通道栽柳树、梁峁植油松,阴坡种沙棘、阳坡种杏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结合、针阔混交……除了种树带来收益,经济林也不断惠及当地百姓。村民可以上山自由采摘沙棘、中药材等经济林的果实。粗略估计,一位正常的劳动力可以通过卖沙棘果,每天收入300元至400元。”县林草事务中心主任李志忠介绍,项目区增加林地面积1.003万亩、退耕4530亩,涉及198户742人,第一年人均收入1705元;此外,8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带动198户677人实现增收。 在这里,荒山造林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看,那儿有只野兔!”顺着李跃平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只野兔从树丛中跳出。“生态好不好,动物来‘投票’。现在山上经常能看到野猪、野兔等动物。”说起这些,李跃平脸上掩饰不住内心的欣喜。 植树造林在涵养水源、改善水质、丰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3%,汾河河西村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昔日荒山秃岭,如今已然成为城市“绿肺”。静乐,不再是原来那个偏居一隅、无人问津的小县城。“咋也没料到咱这穷地方如今成了‘太原的后花园’。”在山下捡拾柴火的村民笑着说。 木欣欣以向荣。触景生情,我内心对静乐有一种不必掩饰的眷念和自豪。不由得喃喃自语:静乐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荒岭渐成翠屏风 驱车行至忻保高速静乐杜家村处,透过车窗远远看到,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对面山上的绿恣意蔓延,惹人注目。 “这座山当地人叫榆坡梁,但知道的人不多,一般人都认为是磨管峪山。10年前,山上还是光秃秃的,现在全是树。”顺着县林业局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看去,树木成行,层林尽染。 没造林以前,这里曾是山石裸露、沟壑密布的不毛之地。一下雨,水就直接往沟里面冲,而山下农民的地里一点雨水都过不去,全部被拦截在山上。随行的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过植树造林,这里水土流失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忻保高速(静乐县)沿线荒山造林绿化工程东起堂尔上乡铁匠沟村,西至杜家村镇高家村,全程约24公里,规划造林任务5000亩,全部为荒山造林。工程总投资概算1161.4万元,其中省级投资300万元,县级配套861.4万。工程涉及杜家村镇、堂尔上乡两个乡镇,全部是生态林。 这里山势陡峭、海拔高、风沙大、降水少、植被稀、土壤瘠薄,是典型的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因此成为该县造林绿化工程中难度较大的区域。 山势陡峭留不住土、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在此条件下,要想植绿增绿,怎么办? “为了保证成活率,县林业部门多次组织专业人员实地勘察,最后确定在石质山坡垒大石坎鱼鳞坑;缓坡土质荒坡地挖大鱼鳞坑、平地采用穴状整地;风化岩地质流沙区采用鱼鳞育林板整地,回填黄土,做治理试验区。”李跃平介绍,在山上造林的过程中,无论是挖坑、扛树苗、运土还是浇水,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们持之以恒的努力。 “在这里种树,先得凿石挖鱼鳞坑,用石块垒成坑穴,然后再放土栽树。别处的树苗浇五六次水就能成活,这里可能浇10次都活不了。”当地百姓对这种难和苦深有体会。 在树种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气候、地质特点和生态基本功能,保证造林成活率和工程效益,更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体现树种的地域特色,以1米以上油松大容体苗为主,修复森林植被,形成地域性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 为保护森林资源、巩固生态效益、保障农民利益,该县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于2014年启动了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公益林管护补助按省市标准“4321”比例支出,当时每年补偿达170万元。 “山水静乐、生态静乐”。忻保高速静乐段沿线荒山的绿化,使沿线成为生态环保、景观优美的生态走廊。 循道而行,方能致远。放眼这片“静地乐土”,随着生态绿化综合防治步伐的推进,生态版图正从“浅绿”走向“深绿”,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满目葱茏入画来 “混沌谁人凿窍开,天风从此应时来。”清人赵梦麟的《神烟风洞》一诗,描写出了风神山的与众不同之处。 沿汾河南下,一路前往位于汾河西岸、距县城西北五里许的风神山。峰回路转,青岩滴翠,矗立于山顶的封伯塔,与岑山山顶之文峰塔隔河呼应。站立塔旁眺望,整个鹅城尽收眼底,让人有一种“身入图画人不知”之感。 风神山流域共涉及鹅城镇、王村乡和辛村乡3个乡镇29个行政村,属静乐县三北防护林重点建设区域,也是该县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工程区。过去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区,沟壑纵横,水土流失、风蚀非常严重。春季黄土扬满天,雨季洪水冲肥土,是典型的“三跑田”。“2002年,县里开始实施风神山流域生态治理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基本建成总面积11万亩的生态综合治理区,累计完成投资7811万元。”李志忠介绍,工程的实施,让风神山流域实现了“刮风不起尘、下雨不发水、春天花满山、夏季一片绿、秋季景一片”的生态建设目标,是晋西北黄土丘陵区防治水土流失的典范工程。 “历时20多年,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一棵树接着一棵树种,真不容易。”李志忠介绍,工程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目前工程区林草覆盖率达到92%,大量泥沙不再流进汾河,成为汾河流域生态植被修复的样板工程。 由于地处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工程从规划到实施,始终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充分尊重老百姓的意愿,积极营造乡土树种,整体形成以柠条、沙棘铺底,行道栽柳树、梁峁种油松、阴坡落叶松、阳坡栽刺槐、耕地栽山杏山桃的块状混交林。多树种配置,各类树种自然生长,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工程共营造各类树种21种,其中针叶树种6种、阔叶树种8种、灌木树种7种。“由于生态系统的逐渐稳定,生物多样性逐步显现,工程区现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等野生动物和禽类50余种,是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生态植被恢复的示范工程。”李志忠介绍。 环境美起来,日子也要富起来。自2002年工程实施以来,项目区农民通过参与造林绿化实现增收。“工程区雇用生态、天保等管护人员百余人,每年每人补助6000元左右。”县林业局有关人员表示。 增加湿地是汾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重要一环。为了做好生态修复工作,静乐县以集中连片、整流域推进的方式展开治理。如今,2000多亩的湿地正逐步让汾河上游的一泓清水源源不断向南流。 “静乐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宜居宜游!”暑假回家乡探亲的李丽表示,家乡的发展太快了,每次回来都有新的变化,尤其是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句中的美好画面,在静乐不断绘就。 策划:宫爱文 白雪萍 杨峰雷 摄影:陈勇升等 设计:马 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