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讯(记者 胡娜)一砖一瓦讲述历史,一石一木承载乡愁,传统村落承载了中华儿女数千年聚族而居的农耕生活形态和乡土历史文化面貌,是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 山西现有中国传统村落61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11个,传统村落众多,保护力度也需相应加强。山西颁布实施有关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条例,争取和下达传统村落保护补助资金,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留住山西的韵味和乡愁。 提到传统村落,可能会与“死板无趣”“老气横生”等印象联系起来。想要让传统村落摆脱这些刻板印象,让乡愁留存更久,就要让传统村落“活”起来,通过活化利用、创新发展,激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内生动力,让传统村落“旧貌”换“新颜”。 晋城市陵川县丈河村打造中国第一骑行车谷——“中国车谷”生态旅游环,以丈河村为起点,串联沿线景观村落,导入文旅资源,构筑健身、养生、观光及休闲为一体的家庭度假生态旅游环和最美山谷游线。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修缮代表性院落24个,完成了军事防御文化、民俗生活文化等八大文化主题院落综合展示利用,让湘峪古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此外还举办了首届太行古堡国际论坛、成立了太行古堡研究院……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 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被古建专家称为“古村落保护的杰出典范”,有“中华民居博物馆”之美称。2014年始,阳城县实施了“田园城市、美丽乡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战略,上庄村积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建成了“天官王府”4A级景区,美丽乡村建设节节推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传统村落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将特色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发展动能,从而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无限潜能。村落有造血功能,才会有更多的村民留下来就业安居,传统村落发展才更有底气。 晋中市平遥县段村镇横坡村形成一条集田园观光、农耕采摘、亲子研学、住宿餐饮、特产采购于一体的农林牧、副工贸多元循环可持续的产业链,已经成为集生态采摘、观光游览、研学教育等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 吕梁市临县安业乡前青塘村从过去的“上访村”摇身一变成为了“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这要得益于前青塘村打造了集原料种植、加工、包制、销售为一体的青塘粽子产业园,生产的“青塘粽子”远销全国各地,村里办起的百亩鱼塘、水上乐园、农家乐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释放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晋城高平市建宁乡建南村实施了“村集体光伏电站项目”破零攻坚工程,采取乡政府补助、村集体自筹的方式,建设了40千瓦村级分布式光伏电站,不仅满足了村集体用电需求,而且稳固实现了村集体收入增收。 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传承活态的乡土文化,挖掘、继承、创新传统村落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村落涵养文明之花、焕发文化魅力。 春节期间,走进吕梁市方山县张家塔村,只见唢呐吹起,荡气回肠响彻云霄,秧歌扭起,热情奔放妩媚多姿。在村文化广场,一支由村民自发组织的秧歌队头戴五彩头饰,手舞彩扇,伴着鼓点儿,扭起欢快的秧歌,为前来旅游的人们展示张家塔独有的特色年俗。 晋城高平市三甲镇北庄村是红色革命基因的传承地,此地依托红色底蕴,把朱德故居修缮与保护作为开展红色教育的生动课堂,通过墙体彩绘,把红色故事搬上了墙,打造了“红色文化广场” “民俗文化博物馆”,让厚重的红色历史“活起来”。 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移穰村修建了乡村文化记忆馆,通过展示烙有时代印记的老物件、非遗项目、文化艺术等,展现了移穰村的历史人文美,再现了移穰村的民俗记忆,让村民在“记忆”中传承乡土文化,把好家风、好民风、好手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守护好传统村落,让青山绿水永驻,让乡土味道永存,寄托浓浓乡情,润泽“一方水土一方人”。 (图片设计:高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