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忻州农村  
千斤粮,万斤菜!忻府区这个村真是不简单!
http://xz.sxgov.cn/  忻州新闻网   2024-07-16 11:28:04

“一年两茬”垄上走 农民增产又增收——忻府区北义井乡北湖村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纪实

这里是忻定盆地的腹地,这里有一望无际的良田,这里正发生着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忻府区双“千万工程”项目实施的生动实践……

第一次见到赵旭文,是在忻定大道南侧、忻府区北义井乡北湖村的麦地里。“哒哒哒……”远远地,赵旭文开着拖拉机呼啸而来。副乡长赵顺旺管赵旭文叫“老赵”:“老赵除了去乡里开会,不是在村委会,就在这麦子地里,忙得很。”

老赵是北湖村村委会主任,忻府区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以来,他给村里配置了一百多个垃圾箱,以方便村民处理生活垃圾。每天早晨不到5点钟,老赵的一天就开始了,他要带领一帮人给村子“洗洗脸”。

“每天早上,我就开着我那辆电三轮,带领大家打扫卫生,也帮着一起倒垃圾。因为大清早村里活动的人少、车也少,打扫起来不会给村民带来不便,而且车少的时候也安全许多。”打扫完卫生,老赵还要去地里转上几圈,“看看庄稼长得怎么样,哪片地该浇了,哪片地病虫害比较严重……”

忙完地里的事,老赵再赶到村委会,开始一天的工作。

冬小麦:四十年后“东山再起”

老赵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种粮大户,十多年来,最多的时候种过800亩地,村里有人管他叫“种地大王”。夏至次日,笔者在北湖村村委会再次采访了他。

2023年秋分时节,老赵在流转来的150亩地里开始试种冬小麦。

老赵说,北湖村在历史上就是小麦种植大村,一直持续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大集体时候,每个生产队都有打麦场和存放粮食的地方,大家一起劳动,收成相对来说还可以,我们村大概每亩麦地能收七八百斤小麦,别的村有的也就能收五六百斤。”

“大包干”以后,家家户户种自己的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但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劳动量也相应增加了。“种麦子太辛苦,以前农业机械很少,种地主要靠人力,播种、浇地、施肥、割麦,特别是割麦,劳动量太大,咱们这地方的产量又不高,所以‘大包干’以后慢慢就没人种麦子了。”老赵认为在过去,比起种玉米,种小麦的劳动密度和成本要高许多。

而且与小麦等粮食作物相比,玉米的抗逆性更强,具有很强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和极好的环境适应性。这也是忻定盆地上几十年来玉米“一家独大”的重要原因。

得益于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以及高产种子、农业机械化等技术的快速推广,让冬小麦与其他作物的轮作成为可能。“一年两茬!”老赵和其他两个种植大户一起,成为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去年秋分前后,我们开始种小麦。我种的是轮选103和省农科院的晋太182两个品种,都是机械播种,两三天就种完了。”据老赵介绍,小麦一共需要浇三次水,12月份上中旬开始浇冻水(也叫“越冬水”),这次浇水非常重要,不仅可以防止小麦出现冻害,还能杀灭一部分蚜虫及其他地下害虫的虫卵;开春后(三四月份)浇“返青水”,迅速补充小麦返青所需营养和促使分蘖所需要的水分,加速拔节,为后期抽穗打下良好基础;最后一次是“灌浆水”,大约在5月底6月初,是在小麦灌浆时期浇的一次水,有利于小麦灌浆,提高籽粒饱满度,起到增收增质的作用。

千斤粮:“种地大王”久久为功

老赵是退伍军人,1994年底从解放军某部复员。部队的环境让老赵练就了坚韧不拔的毅力。

从2011年开始,老赵第一个在村里种辣椒,少则300亩,最多的时候达到800亩。“那时候一年付给工人的工钱就得七八十万,到了摘辣椒的时节,雇了200多人采摘,10多个人搬运。”十几年里,除了辣椒,老赵种过黄芪、杭白菊、何首乌等药材,还有萝卜、胡萝卜、卷心菜、娃娃菜、芦笋……

“种地大王”可谓实至名归。

今年,老赵一共种了280亩地。其中150亩种了冬小麦,此外还有100亩甜糯玉米和30亩大田玉米。

对于冬小麦,老赵算了一笔账:种一亩小麦,冬耕60元,种子大约100元,化肥180元,浇地水费、人工费合计约200元,此外还有除草、一喷三防、无人机作业、收割雇工费用,加上每亩地700元的流转成本,总投入1350元左右。“如果小麦产量好、价格也好,除去成本,剩下的钱差不多刚好够下半年第二茬作物的投资。”

由于第一次试种,最关键的“灌浆水”时机没有把握好,老赵言语间颇有些遗憾,“今年少浇一次水,麦子灌浆不够,少收得有200多斤。不过没事,农忙完了我打算再出去考察学习,好好取取经,来年继续改进。而且今年秋收后的冬小麦准备全部上滴灌系统,进一步节约成本。”

多年来,老赵不停地尝试,不停地试错,不停地改进,千方百计挖掘土地潜力,在产出上“较真碰硬”,拼的就是这一股韧劲。

北义井乡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以来,北义井乡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认真贯彻区委双‘千万工程’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创新和特色农业项目建设。北湖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先行一步,把‘千斤粮、万斤菜’变成了现实。”

万斤菜:“萝卜经”里的“纯收入”

按照老赵原计划,6月底前收完麦子,紧接着再回茬种植糯玉米和谷子、萝卜等。“我打算种50亩黑玉米,7月底前就种下去;再种100亩‘张杂谷’和一部分萝卜,这两种作物周期都在两个半月左右,中秋节前后就收完了。”老赵盘算着,笑眯眯地说,“有了前半年的收成,后半年的纯收入就有保障了。”

无巧不成书。访谈间隙,一位“不速之客”的到来,让老赵改变了计划。

邻村的村干部给老赵送来了“萝卜经”。一位来自河南省的萝卜收购商表示,种萝卜在中秋节前上市,可以按照保底价每斤0.25元收购,且收购价随行就市,今年的行情有望在每斤0.4元以上,还提供播种、田间管理一条龙服务。

“种子每亩315元,播种60元,铺设滴灌系统140元(主管可用三年,毛管一年一换),追肥170元,浇水加人工费大约100元,总投资800元左右。”亩产预计1.3万斤,按照每斤0.25元的底价,能保证2000元以上的纯利润。

说干就干,一笔账算下来,军人出身的老赵很快就定了主意:“今年全种萝卜了!告诉村民们,谁家愿意种尽快报名。”他还不忘嘱咐工作人员,告知村民这个好消息。

据了解,河南省是萝卜消费大省,但因其一年两茬和两年三茬的作物熟制,大面积种萝卜不利于充分用足土地资源,所以萝卜主要依靠外运。

老赵作为村“主干”,肩上挑着带领大家伙增收致富的责任,“村里几十年没种过麦子了,大家都习惯了种大田玉米,省心省事,但是收入也很有限。今年试验冬小麦,就是想给乡亲们探探路、试试水,今年收成不错,明年估计会有更多人加入进来。”

此时此刻,老赵的萝卜地已经出苗,两个多月以后的丰收场景指日可待。


关键词:
编辑:董春艳        责任编辑: 来源:忻州日报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