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映像忻州  
汾河流水哗啦啦
http://xz.sxgov.cn/  忻州新闻网   2024-02-04 16:28:28

汾源阁 吴光宇 摄

黄河水经引黄工程注入汾河 王文君 摄

宁武东寨镇坝沟湾汾河支流。贺子毅 摄

汾河源头。张存良 摄

神奇瑰丽的管涔山,不仅隐藏着今古奇观的万年冰洞,还有“阳旱不涸、阴霖不溢、澄清如镜”的天池,更蕴含了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这里几乎是山山有水,沟沟有泉,岔岔有溪,飞珠溅玉,清凉甘美,为碧绿的林海和雄伟的大山增添了几多灵动、几多秀气和几多神韵。发源于此的有三晋母亲河汾河,有流经晋北、浇灌河北大平原数千年的桑干河,有源于荷叶坪下西流黄河的岚漪河,还有发源于管涔山北麓汇入朱家川河的清涟河,被誉为五寨县的母亲河。一山孕育四河,分别流向东南西北不同方向。

百纳汾水,三千年风华

汾河源头,古籍记载不绝,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就记载说,“管涔之山,汾水出焉”。汉代史学家班固在他的《汉书·地理志》里也记载说,汾阳北山,汾水所出。著名的地理学家、北魏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里,对汾河源头更有详细的描述,“管涔山重埠修岩,泉水导源南麓之下,稚水濛流。又西南夹岸连山,联峰接势,与左、右温溪合,声流异注。水上杂树交荫,云垂烟接。从此水流潭涨,波襄转泛,成为巨流”。所谓管涔山、汾阳北山,都是指位于今宁武县东寨镇西北约1公里处的汾河发源地。

“水流潭涨,波襄转泛”是河水清澈而流量大时特有的一种现象。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从宁武县算起,流经19个县(市区),至万荣县庙前村注入黄河,全长716公里。自河源至太原兰村为上游,流经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自兰村至介休市义棠桥为中游,流经太原盆地,纳入的支流较多,排泄不畅,易涝易碱;自义棠桥至河口为下游,穿灵(石)霍(县)山峡之间,河道宽,水流急。汾河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养育了40%的三晋人民,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五千年三晋文明,是山西人心目中慈爱的母亲河。

汾河有记载最早的水运发生在公元前 647年,晋国发生饥荒,国君便向已结成秦晋之好的秦国求援,秦穆公发动“泛舟之役”,运送粮食的船队经渭河、汾河直抵晋国的绛都,大量的粮食既救了饥肠辘辘的百姓,也为我们留下了“晋惠公借粮——有借无还”的歇后语。

晋国被瓜分时汾河是战争的工具。公元前454年,智伯与韩、赵、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全部领地,进而智伯又索地韩、赵、魏。韩、魏惧怕,唯赵襄子不肯割地给智伯,于是,智伯又联合韩、魏攻赵。赵襄子死保晋阳,三家围晋阳,岁余而不下。次年,智氏引汾水晋水灌晋阳,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史记·赵世家》),赵襄子派人潜出,与韩、魏媾和,韩、魏发动政变杀死智氏,解晋阳之围,三家三分智氏领地,是为“三家分晋”,这就是山西省称为“三晋”的由来。

汾河最有名的事件是和汉武帝联系在一起的。秦汉时期,都城建在长安(今西安),晋西南地区属于河东郡。当时,三河地区即河东、河南、河内,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阴县(万荣)祭祀后土,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刘彻非常高兴,即把当地改名为闻喜,沿用至今。时值秋季,秋风送爽,鸿雁南归,汉武帝坐楼船泛舟汾河,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绝调《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隋唐时代,汾河的发源地水量很大,风景秀丽。隋炀帝杨广多次乘船北游,并修建宏伟华丽的汾阳宫。皇帝喜欢的地方,文人自然慕名而来。在唐代,北游汾河曾成为时尚。白居易《送卢郎中赴河东裴令公幕》诗:“别时暮雨洛桥岸,到日凉风汾水波”,其中“凉风”典出《大业拾遗》内所记汾阳宫避暑“凉风凛然如八九月”,可见其在当时知名度就很高。从隋到唐、宋、辽、金,山西的粮食和管涔山上的奇松古木经汾河入黄河、渭河,漕运到长安等地,史书称“万木下汾河”。

柳宗元在《晋问》中就生动地描绘了唐初管涔山森林繁茂的景象:“晋之北山有异材,卒匠工师为宫室求大木者,夫下暂归焉。”山上木工砍伐下的材木,扎筏放入汾河,“乘水潦之波以入于河而流焉。”许多古代大型宫殿建筑用材,如“丛台、阿房、长乐、未央、建章、昭阳之隆丽诡特,皆是之自出……”

就是在上世纪30年代,一些经营木材的大商号见汾水浩浩,也多实行水上运木。其时,木材由管涔山伐下后运抵宁化,然后分别归类,先以十木编为一吊,再以十吊扎编为一筏。每到汛期,顺流放筏,过三五天即可抵达太原兰村。兰村一带汾河水流平稳,便于控制,筏停卸木,运至岸上,再装大车运到太原售卖。再远一些,则继续顺流运往清徐、祁县、平遥等地出手。木筏一年放流两次,春天冰雪消融,河水充盈,这时放筏称春筏或洪水筏,雨季时放筏称老秋筏。

探访汾水,却“源”来如此

汾河上最美的地方当属汾源。徐继畬在《重修汾源庙楼记》中专门把汾河上两个最美的地方——汾源和晋祠悬瓮山做过对比,发出了汾源“薄一溪灌注千里,三境第一圣境也”的赞叹。汾河的源头叫雷鸣寺泉,素称“三晋第一泉”。泉水从汾源阁的石缝中流出,流入阁前一个前圆后方的水塘,塘的石壁上“汾源灵沼”四个石刻大字隐约可见,虽经风雨侵蚀,仍显出它的遒劲挥洒。“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古人对这里甚为推崇,誉为宁武八景之一。金代大诗人元好问有诗赞道:“管涔汾源大车轮,平泉八仗琉璃盒。”据当地人说,“汾源灵沼”这四个字在唐代已出现,现在还有一块唐代石碑藏于汾源阁中。这里原有水母殿和台骀祠,后来被毁了。

汾源泉水终年流淌,寒冬不冻,荒旱不枯,其流量为每秒0.4立方米。泉水清澈见底,水底卵石粒粒可辨。汾源灵沼的外壁悬一石雕龙头,泉水通过龙口喷涌而出,泻入碧波荡漾、占地近百亩的汾源湖。湖内筑有荷叶岛,建有湖心亭。湖西是九龙坝,坝西又一湖名九龙湖,两湖波光粼粼,岸柳成行。

汾源灵沼之上建有汾源阁,高15米,分三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一层为水母殿,二层为台骀殿,三层为广济菩萨(民间称“五爷”)殿。水母殿内有水母娘娘塑像,其传说与太原晋祠的水母娘娘相似,当地人称二者系姊妹。有泉水自塑像下涌出,先流入一眼水井,井上设有辘轳,供游人提水品尝。水清澈甘冽,直沁心脾,让人现场感受“饮水思源”是什么味道。现在这座汾源阁建于1997年,时任县委书记郭新民书写了“汾源灵沼”牌匾,悬挂在汾源阁上。站在阁上,凭栏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令人赏心悦目。

雷鸣寺泉,以楼子山半山腰的雷鸣寺得名。雷鸣寺坐北朝南,依山而筑,规模宏大,因汾源泉流在地下暗河波浪搏击,声若雷鸣,取名雷鸣寺。据说该寺始建于公元355年——385年(十六国之前秦时代),殿堂鳞次栉比,为晋北名刹。明末兵变,毁于兵火。清朝重建雷鸣寺,文革中因在此修建化肥厂,遂将寺院全部拆毁。拆毁前的雷鸣寺,系殿宇、楼阁、厢房组成的整体建筑群,全部房舍约百余间。殿宇雕梁画栋,楼阁朱檐金顶,配之以亭、台,廊、榭,布局十分精巧。殿内壁画悬塑,栩栩如生。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这里的传统古会,远近商贾云集,游人接踵,盛况空前。现在的雷鸣寺建于1997年,其规模与壮观程度虽不可与昔日相比,但今日之风光,仍然吸引着众多的游客。现汾河源头景点众多,为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是三晋儿女依恋、崇敬、向往之地。

游完汾源,人们会被这里神奇的水深深折服。两眼四望,山山相拥,沟沟联通,雷鸣寺“汾源灵沼”长年清澈的水,来自何处?这里就是真正的源头吗?《宁武县志》记载:汾河“其远源在大庙”。《山西河流》亦记:“大庙河是汾河的最上游段”。大庙河发源于雷鸣寺正西20余公里的大庙林海。大庙林海是莽莽苍苍的大片针叶林,主要为华北落叶松,还有少量云杉,树高平均20米左右,干形笔直,直插云霄。每公顷平均蓄积超过300立方米,为省内之冠。酷暑时节,树木葱茏,遮天蔽日。郁郁葱葱、青翠嫩绿的落叶松,随风摇曳,林冠如云似海。

溯溪水而上,行两公里左右,茂密的松林深处,有一片绿茵茵的草坪,绿草的形状圆而稍大,有些像荷叶,也有些像马蹄,俗名“大马蹄草”(当地称“旱荷花”)。草坪中裸露的山石围着一泓泉水,这就到了汾河的“远源”,此处名为“水尽头”,地名不知何人所起,显然是前人探索汾源,止步于水之尽头。名副其实,自此以上就没有地表水了。

“水尽头”海拔2372米。水从石缝中流出,先进入一个1米见方的盆状泉池,由池溢出,自西南向东北穿过林地下坡,曲曲弯弯向东淌过马家庄、李家阳坡两村,经大庙村至湾子里村,汇纳由南面高桥洼林场情人谷流来的溪水,继续向东,经窑子湾村折向东南,注入“汾源灵沼”。由“水尽头”至雷鸣寺泉全长22公里。据《宁武县水利志》记载:1967年在湾子里村实测,大庙沟流量每秒0.4立方米,汾河在东寨的流量也是每秒0.4立方米。“水尽头”所在的大庙沟,确曾有过一座大庙,不知修于哪朝,也不知毁于何时,庙的名字早已失传了,连《宁武府志》和《宁武县志》上也没有记载。但这座大庙的修建,应该和雷鸣寺具有同样的意义,与汾河主源有着文化上的联系。

如此看来,汾源之水,主要来自大庙沟的溪水,大庙沟的溪水主源来自于“水尽头”。“水尽头”所在的马家庄林场森林覆盖率85.5%,茂密的森林涵养了汾河最远的源泉。如果说汾河是山西人民的母亲河,那么,她的第一滴乳汁,正是从这片土地中淌出的。

人文汾水,江山多胜迹

从雷鸣寺的汾河源头南行约10公里,就是头马营了。头马营很普通,它只是汾河流经的一个普通村子;头马营又很不普通,对山西水利及汾河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就是在这里,穿越了绵绵山峦的黄河水,注入汾河。

当地还有二马营和三马营,据说因当年杨家将在此扎营屯兵而得名。

在汾河头马营段的东侧百多米远处,有座山,山中被凿出一条隧洞,黄河水从洞中不停息地涌出。这水从位于山西偏关县的万家寨水利枢纽而来,万家寨距此160多公里,层峦叠嶂,因此,建设者们打通了25条穿山隧洞,造就了一条 “地下长龙”。

黄河水从隧洞中穿出,沿渠而下,与汾河水交汇。想来也有意思:汾河本是黄河的支流,从古到今,她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黄河,为黄河补充着血液;现在,巨大的人力却将黄河水引入汾河,为汾河带来新的活力。引黄入晋,无疑是山西水利史上的一大壮举。

顺流而下,河道变窄,河西有一个古村落叫宁化村。踏步走过晃悠悠的吊桥,脚下流过哗啦啦的汾河,对面是古朴的城墙,历史的沧桑扑面而来,向上看依山而建的房子鳞次栉比。宁化村又称宁化古城,始建于隋、唐,这里曾经有隋炀帝的行宫,因其地理位置扼守汾河,是山西北部南下太原的重要孔道,所以逐渐演变为军事城堡。隋代将城拓展到六里四十一步。宋嘉祐六年,因防范西夏人侵扰,设立宁化军,“宁化宋城”的称谓即源于此。它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小型宋城,有城门、城堡、大段砖砌的城墙墙体、上下两道官街、南北瓮城以及明代千户所官衙、三孔宋窑、隋“汾阳宫”遗址、“宋城”旧址等。这里一砖一瓦都是历史的沉淀,是一座琳琅满目的历史博物馆。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如今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宁化古城进行了文旅开发,修缮后的宋代一条街、关帝庙、南城门、铁索桥等,让这座千年古城焕发新生;复原后的千户所官衙、三孔宋窑、官道、教场等古迹,展示出这里历史的厚重。宁化古城从历史的沉寂中醒来,向前来游览的人们,诉说着年轮的沧桑与辉煌。

在汾河流过的石家庄镇定河村和阳方村,两个村子各有一座昌宁公家庙,而且大小相似,结构相同,到底是不是同时而建,无法考证。据定河村的碑文记载,庙建于金泰和八年(1208年),明永乐和正德年间均有重修,现存主体建筑正殿为明代建筑。院内古松掩映,古色古香,殿内置阁,内塑昌宁公(台骀)像,栩栩如生。

这是个什么人呢?老百姓为啥这么祭祀他?

上古时期,管涔山地区是一片水泽。当时山洪横溢,烂泥遍地,凸起于水面之上的山峰高地,生长着茂盛的林木。这一点,已为宁武县东寨镇楼子山上迄今尚存的裸露“树化石”群,及该地区极富的煤炭蕴藏所证实。

到了新石器时代,生活于汾河流域的丁村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百姓深受水患。少昊后裔台骀目睹汾、洮二河为患,立志治水,造福人类。《山西通志》《宁武府志》等历史文献均有“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的记载。他疏通了汾洮两条河流,使河水归道,水患驯服。在汾河源头,设治水“指挥部”于“支锅奇石”处,并娶宁武阳方村之女为妻。因台骀治水有功,被封为掌管汾州一带的地方官员。台骀去世后,就安葬于他治水确定汾水河道之地——定河村。乡民感其治河之功,立庙造碑,把他推崇为“雨神”和“雨师”。每逢农历五月十八日,这里都要举行传统庙会,纪念这位“能御大灾,能抵大患,有功烈于民”的一代治水大师。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天福年间(936年-943年)被追封为昌宁公。据说,这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师台骀,还是张姓的始祖。在石家庄一带,至今还流传着“定河爷爷、阳方奶奶”的故事。

汾河出宁武流到静乐,河道逐渐变宽,水流平缓。河两岸阡陌纵横,土地肥沃。汾河流经的第一个县城——静乐城缘河而建,被称为鹅城,鹅因水而生存,鹅城因汾河而灵动起来。2005年新修了漂亮的汾河大桥,县城规划向西扩展。2010年兴建了汾河公园,河水如黛,垂柳依依,景色如画,这里成了县城的健身休闲中心。

沿河而下,到静乐丰润,河面开阔,有名的静居寺石窟就在这里,位于丰润村南山崖下,石窟面积约430平方米,是唐代古遗址。2019年10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凿于唐仪凤二年(677年),坐东朝西,共有石窟九座,总体特征皆平面方形,四壁垂直,顶部为平顶或略带弧度。每窟内雕有佛像十尊,四壁三龛,每龛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造像面相丰润、颐颊饱满。石窟开凿时正是朝廷扶持佛教时期,因而是隋唐时期佛教跟随政治兴衰变化的例证,也是汾河历史上繁荣发展的文化积淀。

1958年11月,省委为解决汾河沿岸的干旱问题,下决心上马汾河水库。坝址选在当时的静乐县(今娄烦县)下石家庄的汾河干流上。当时由国家水利部北京水利勘探设计院规划,苏联专家帮助设计,容量为7亿立方米,相当于十三陵水库容量的13倍。设计大坝底宽410米,坝高61.4米,坝长700米,控制流域面积5268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工业用水为主,结合发电和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

建设如此巨大的一座大坝,在当时推土机也很少的情况下,施工的难度、强度是可想而知的。省委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举全省之力办大事,在别的地方还沉浸在为“超英赶美”大炼钢铁的时候,这里却是车辚辚马萧萧,数万群众向汾河集结,高潮时候,最多达到4.8万人。就是这些没有报酬、不计报酬的建设者,硬是用铁锹、镐头、箩筐、平车将黄土运到河中心,两年的时间,动土石430万立方米,建起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人工水中填黄土均质坝。

汾河流水哗啦啦,她流过五千年,淌在三晋儿女心田。可以说没有汾水,就没有山西的传奇历史,就没有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及其舜耕于历山、嫘祖养蚕于夏县、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仓颉造字于平阳的众多历史传说。也就没有洪洞大槐树下的诸多故事,更没有古并州城里的“龙腾虎跃”。汾河流淌是演绎文明的路程,也是挥洒财富造福人民的路径。


关键词:
编辑:姜晋峰        责任编辑: 来源:忻州日报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