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文化忻州  
《寻古忻州》系列之十
http://xz.sxgov.cn/  忻州新闻网   2024-01-03 16:46:16

古城往事越千年

代州古城边靖楼 冯晓磊摄

岢岚古城西门楼 赵文君摄

保德古城旧址 袁建波摄

原平崞阳古城 王 坤摄

忻州古城 潘晓华摄

忻州古城 潘晓华摄

岢岚古城文庙 赵文君摄

繁峙鼓楼 宫爱文摄

河曲旧县古城 河曲融媒体中心供

代州古城武庙 冯晓磊摄

千年古城,

万般神韵。

这些年,

我去过许多古城,

从平遥古城到丽江古城,

从阆中古城到凤凰古城,

一次一次靠近,

又一次一次离开,

却终究还是深深爱了。

从忻州古城出发,

再回到出发的地方。

古城的城墙,

厚重的砖石,

堆砌了很多故事。

黛瓦青砖,

泛着苍老容颜,

用手轻轻触摸,

与之有关的历史记忆纷至沓来。

古城每一个角落,

都掩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彰显着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

这样的古城,

最传神,

也最走心。

城,即城邑四周的墙垣,里面为城,外面则是郭。城在古代还有国、国家的意思,比如,中央之城就是中央之国的意思。到了现代,城主要是指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也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城市的岀现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几千年之前,一座座城池在忻州大地悄然崛起,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忻州一直在跟着时代的节拍前进,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文明程度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修城筑池的高峰期,《左传》中经常岀现相关记载,这里的“城”是兴建城池之意。考古工作者在我市定襄、五台、原平、代县、繁峙、五寨、岢岚、保德、偏关等县,发现多处古城池遗址。

广武古城遗址位于代县西南的古城村西,城垣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2500米,分布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四面墙体残存,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鬲、豆、罐、碗、壶等陶器,还有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以及部分秦汉遗物,相传古城为战国时赵国所筑。虑虒古城遗址位于五台县古城村北,除西面城垣已毁外,其他三面保存完好,遗址西边的“下仓库”,发现有大量古砖、瓦和大型陶器残片,还发现过马衔、铜剑、箭头、布币等物品。据《五台新志》记载,为汉代虑虒县城址。保德古城遗址位于保德县故城村梁上,长1600米,宽1000米,有殿堂基石及大量绳纹筒板瓦片、条石和云纹瓦当,以及泥质灰陶磨光罐底等残片,为龙山文化时期白燕类型遗存。城为战国时所筑,一直延至秦汉。可以想象,在一座偌大的城池里,有军队驻守,也有居民居住生活,也有商贾往来,有维持秩序的,更有遵纪守法的,这时候的城池已经具备了城市的雏形,尽管还不太完善。

公元前221年,秦设立三十六郡,代县始建县,名广武县属太原郡,县治在今阳明堡镇古城村。汉高祖刘邦曾在此屯兵,东汉将军杜茂在此屯田,三国时雁门太守牵招开渠引水,使广武县城居民告别了过去饮用卤咸水的历史。隋开皇五年(585年),改称代州。开皇十八年,因广武县名犯讳太子杨广,改称雁门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代州为代县。代县从建立广武县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留存下了丰富的文物和文化传统。代县现有文物遗存444件,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21处,市县级66处。1994年1月,国务院公布代县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公元前200年,刘邦率领32万大军御驾亲征,汉军前进到平城(今大同)白登山,被冒顿单于以40万骑兵团团围住。刘邦依陈平计,退至今忻府区与原平市交界处方摆脱追兵,于是,“六军开口欣笑”,因“欣”“忻”相通,此地又地当孔道,为军事要塞,便称其为“忻口”,并筑城于此,以资守御。所筑故城,即在石甃堡西侧。石甃堡历经风雨,早已倾圮。忻口的诞生,催生了忻州的岀现,但这一建置称谓的正式岀现,比忻口的得名晚了近800年,较境内开始有行政建置亦晚了400多年。

据《三国志·武帝纪》载: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因羌胡大扰,“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县领其民,合以为新兴郡”。曹操内迁四郡置新兴郡,对忻州来说是一件意义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忻州城即在此时兴建,也就是说最古老的忻州城就是曹操所建的九原城。曹操筑城置新兴郡的重大意义在于奠定了今日忻州的雏形,而且还在民间产生了许多传说,美女貂蝉即是。貂蝉原名任红昌,出生于忻州城东南三公里的木耳村(今木芝村),村中原有牌楼、前后殿、王允街、貂蝉戏台和墓,今已不存,现建有貂蝉陵园。

忻州城历经曹魏、西晋、五胡十六国,二百余年一直叫九原城。北魏太平真君九年置肆州(州治九原),肆州基本统今忻州市地域全部。古城自建城以来,历代皆有修葺。北魏肃宗熙平二年(517年)九月,扩建肆州城。隋初重筑州城。唐太宗时在旧基上重新修筑,周九里二十步,高二丈五尺,护城河池深一丈七尺,城池规模就此确定了下来。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修。嘉靖十六年(1537年),加修。嘉靖二十八年,因积雨城墙塌毁,知州周梦弘倡议捐修,亲自监督,筑城清河,增设敌台,月余完工。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巡抚魏允贞用赋税课金作资金,以砖石砌墙,砖厚七重,石基八尺,高四丈二尺,周长二千一百九十丈。城壕三重,深二丈,阔丈余。城墙修竣后,四座城门连同洞门八座,城门洞门重重相对,彼此相通。清同治七到九年重修,共用白银六万两。增修垛口,重建门楼,并建堙门。今日所见老城面貌,即同治年间所修葺后的遗存。1948年7月忻县解放前,古城四门四座箭楼中的东西二楼被毁,后由于城区建设取土,城墙有所拆除。忻州市委、市政府从2002年开始,局部修复忻州古城。2017年启动古城保护改造项目,包括秀容书院、泰山庙、城墙等多个项目,复现明清时期忻州古城商贸繁荣的景象,让沉寂上百年的古城重获新生,成为新晋打卡地,火遍全国。

西晋永嘉四年(310年)并州刺史刘琨任上,崞阳建置原平县域,居今崞阳镇,始建城池。隋大业二年(606年),置崞县县治于此。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城池用砖石砌筑,长一千一百丈,高三丈余。崇祯七年(1634年),修筑了四门城楼,城内有东、西、南三条街,南门两端分别有来宣桥和普济桥。走进这座具有1700年历史的旧县治古城,依然可以看到北城门和中南门,以及城墙残垣、旧衙门、旧监狱和文庙、关帝庙、泰山庙、城隍庙的遗址。金代修筑的石拱桥来宣桥和普济桥,可与赵州桥相媲美。普济桥保存尚好,来宣桥于1952年毁于地震,后建新桥代之。

宁化古城是全国最小的宋城,是隋炀帝为方便巡猎避暑而设立的行宫。现有保存上好的瓮城两座,一北一南,其平面布局呈正方形,设置有二进重门,残留的城墙大都为明清遗存。如今,古城已与村庄融为一体,依托旅游资源,这座古城重新焕发了生机。宁化古城致力于“留形留人留乡愁,见人见物见生活”,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据《静乐县志》载,静乐古县城始建于宋熙宁年间,城郭为方形,周长二公里又一百二十步,仅设南北两城门,西南穿洞穴,以泄积雨。从明洪武到万历二百四十年间,先后十三次重修扩建,城垣全部用砖包砌,高度增到四丈余,厚达五丈。城外增池,增东门和北门瓮城,并建有鼓楼、思武楼、市楼、各城门门楼和东南角楼。县衙设在西北宣化街,书院设在岑山半腰西坡上。到清代,城内外庙坛多达40余座。

走进千年古城,

邂逅千年时光。

古城真正沉淀的内涵,

孕育在几千年的文化之中,

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和感悟。

昔日刀光剑影不见,

故人容颜已旧,

回首凝望,

与古城天长地久。

游客应该慢下来,

抚摸旧物件,

领略旧时光,

顺其自然享受当下的日子。

古城往事越千年,

岂可千言尽概之。

生活在古城的人们,

畅谈城里的新闻趣事,

也聊古今变迁,

更愿意唠叨家长里短的琐事。

在平淡的日子里,

将先人向往的安宁祥和,

过成了现在的一日三餐四季,

因为人间烟火味,

最抚凡人心。


关键词:
编辑:姜晋峰        责任编辑: 来源:忻州日报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