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文化忻州  
秀容书院山长补遗
http://xz.sxgov.cn/  忻州新闻网   2023-12-14 10:18:07

□王 欣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多由著名学者创建或主持,最早出现在唐代,发展于宋代,鼎盛于明清。清朝统治者为了招揽人才、强化基业,下旨要求各级官吏在维持原有书院的基础上增设书院,聘请地方享有名望、品学兼优者担任老师。

乾隆年间,江西新城人鲁潢来忻任知州。他在任期间,“历三年,部署颇悉,狱讼较稀,始锐意于此,而思创为之”,决心创建书院,取名“秀容书院”。为解决经费问题,鲁潢召集忻州有名的绅商开会,大家主动捐资兴办书院,到会绅商纷纷表示同意,踊跃认捐并竭力宣传,最终共募得四千余两白银。除兴建书院外,鲁潢又将剩余钱财存入典当行生息供书院长久之用,解决了书院的生存问题。两年后书院建成,聘请崔嶫为山长兼主讲师,负责书院的教学工作。

山长是唐、五代时对山居讲学者的敬称,后成为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元代各路、州、府都设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秀容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称“新兴学堂”,百余年间有多位名人学者在此先后担任过山长,如崔嶫、薛河东、赵宗先、董宇炜、郝椿龄、米毓瑞等。

崔嶫,字云峰,号乙轩,清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官至郑州知州、大理寺右评事、礼部仪制司郎中。因父母年迈无人抚养辞官归乡,到秀容书院任教,德高望重,人称“乙轩先生”。

薛河东,忻州令狐庄村人,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举人,后在乡村设帐授徒,边教边学,但始终未中进士。道光年间任秀容书院山长兼主讲,出版《敦厚堂稿》,咸丰年间告休旋里。

赵宗先,字槐符,号午轩,忻州前播明村人,祖上数辈在清廷任职。他从小发奋学习,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考中举人。第二年春参加进士考试不中,便在家设帐授徒,倾心教育,培养学子,邻县慕名前来学习者众多。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任秀容书院山长,期间不仅拿出自己的积蓄捐资书院,还向忻州商户筹集资金,聘用知名教师,极大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董宇炜,字青平,号砚农,忻州泡池村人,自幼喜文,追崇先贤。清道光四年(1824年)中举人,道光九年(1829年)中进士,授平阳府儒学教授,咸丰九年(1859年)任秀容书院山长,一生以启迪后学、表彰先贤为志向,编成《乔梓集》传世,以昭后学。

郝椿龄,字曼修,忻州董村人,出生于清道光初年的一个书香世家。咸丰元年(1851年)中举,破格委以知县,不久改就教职,补山西蒲县儒学训导。数年后告归故里忻州,在家设帐授徒,光绪初年应邀参与编纂《忻州直隶州志》,担任参订,又被聘为秀容书院山长兼讲席,任职二十余年。

米毓瑞,字兰田,号香樵,忻州北关人。清同治年间赴晋阳书院求学,光绪七年(1881年)受山西学正、恩师王可庄赏识前往省令德堂书院读书,被评为优贡。光绪十四年(1888年)乡试中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中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任秀容书院山长兼讲席。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秀容书院改称“新兴学堂”,米毓瑞任堂长,时称“学堂总教”,后被授为江西道监察御史,成为清末重臣。

笔者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一篇碑记,里面提及“秀容书院掌教江西泸溪黄锴谨撰”,落款时间为“大清嘉庆十五年岁次庚午四月吉日立”,这里的“掌教”即山长。黄锴,字文石,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举人,著有《四虽吟草》,其诗《暮夜再游晋祠同赵浣瀛秀才》曰:“灵湫一泓澄,灌溉足百里。活活走珑玲,泠泠净泥滓。所被一何遥,其源为可恃。岂真灵风旂,梦雨兴漫弥。鱼鸟本亲人,生机托清泚。君看藻荇凫,并作跫然喜。”通过碑文可以看出,黄锴不仅是一位严以治教的师长,而且还十分关注文昌祠的兴隆。他在文中记载自己到秀容书院任教的时间为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嘉庆十五年(1810年)赴礼部任职。

此外还有一位山长为梁述孔,定襄县师家湾村人。据师家湾村《梁氏家谱》载,梁述孔道光五年(1825年)中举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中进士,后去贵州任知县,因离家过远请求改任近地,被聘为秀容书院山长。综上所述,秀容书院最少应有八位山长,他们不仅为秀容书院发展作出特殊贡献,还推动了当时忻州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编辑:姜晋峰        责任编辑: 来源:忻州日报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