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府区蓝天救援队战“疫”特写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忻府区蓝天救援队《请愿书》上的第一句话。
2月1日,忻府区蓝天救援队在区委、区政府的号召下,将《奔赴前线志愿服务请愿书》递交至忻府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2月2日,指挥部迅速批复,70余名队员随即在和平街、豆罗高速收费口设点布防,打响了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
蓝天救援队的主要任务是把好进入市区的第一道防线——在高速口给车辆消毒。
疫情期间,和平街高速收费口每天也还有大约1500辆汽车驶入。工作量巨大,救援队就实行24小时轮班制,12小时换一班,每班15人。队员中,年龄最小的26岁,最大的便是45岁的队长田光平。
作为协调两个疫情防控点的总指挥,田光平经常需要两头跑。“越是关键时刻,越需要我们带头冲在前面。”田光平说。
走进蓝天救援队的房仓车内,一张上下铺横摆着,桌子上放着泡面、矿泉水、小面包,一位坐在凳子上的女队员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她叫薛烨,是我的媳妇儿,也是我的队友。”队员王建国笑着对记者说。
这对夫妻档2016年同时加入蓝天救援队,王建国是忻州市中医医院放射科的大夫,薛烨是忻州市中医医院体检中心的护士。作为医务工作者,王建国不仅要参与救援队的消杀工作,还要坚守自己的岗位。2月6日,他在医院刚倒完夜班,紧接着就投入到这边的防疫工作中,3天没回家。
一名队员急匆匆地跑进来拿了一双皮手套,又一头冲了出去。田光平介绍说,这是蓝天救援队的队员“铁牛”,已经连续在岗48个小时。拿起“铁牛”刚换下的皮手套,几个破了皮的窟窿特别显眼,因为用于消杀作业的84消毒水浓度比较高,皮手套经常被消毒水腐蚀。
队员们说,室外气温低,背着30多公斤的消毒水就像背着两块“大冰坨”。他们试着用硬纸板来缓解冰冷的水对背部的刺激,发现没有明显效果。而且喷头隔几分钟不使用就会结冰,只能回到房仓内解冻。
田光平有一个16岁的在读高一的女儿,妻子是原平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夫妻二人都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女儿只能自己照顾自己,和我一样,在家吃泡面。”在田光平女儿的心中,早把爸爸当成了英雄。“前几天女儿要了我的工作照,晒到了朋友圈。”田光平说。
工作虽然繁重,但是在这个大集体中温暖无处不在。在忻府区应急管理局工作的队员卢旭敏感触非常深:“我们经常劝一些年龄大的、家里有父母、孩子的队员回去休息。但被劝回去的老队员一点都不消停,这不,又来了。”卢旭敏指了指旁边的一位队员说。
除了同事的帮助,社会各界也看到了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队员们的辛苦,自发地组织捐赠。2月6日,蓝天救援队收到的捐赠品包括200只一次性防护手套和药品,此前,还收到过口罩、鞋套、方便面等必备物品。许多过往的车辆,摇下车窗为他们竖起大拇指点赞。
夜幕降临。队员们的手机响了,他们又接到了新任务。大家二话不说,扛起20多公斤重的弥雾器,互相拍拍肩膀,又一次上路……
(本报记者 郭剑峰 通讯员 张 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