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方剂,对提高治愈率、降低重症率和病亡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荐70种中成药供居家治疗使用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米锋指出,农村是做好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保障的重点地区,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是健康服务的重点人群。
那么,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对中医药防治采取了哪些具体的举措?对此,国家中医药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介绍,一是着重缓解药品供应紧张,印发《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推荐70种中成药供群众居家治疗时使用,鼓励各地制定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症状的中药协定处方,允许相关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在医疗机构间调剂使用。二是快速扩充中医医疗救治资源,加强中医医院发热门诊、急诊、肺病科、ICU等科室建设。开展医疗救治培训,增加重症救治力量。三是在重症医疗救治中强化中西医结合。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有团队、有机制、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要求各个医院建立医疗救治中西医协作工作机制,共同参与患者诊疗决策,同时发挥中医药在老年人和儿童医疗救治中的作用。
关口前移阻断病情由轻症转重症
阻断病情由轻症转重症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要及时识别一些容易发展成重症的高危人群。”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文升指出,一是比如舌苔由薄转厚变黄,舌质颜色由淡红转成紫红或者淡暗;二是高热持续不退;三是大便稀溏或者几天没有大便,伴有食欲严重下降,消化功能、吸收功能变差;四是出现明显虚症,例如精神萎靡,语不接续,一活动就喘促,手脚凉、出冷汗,口干舌卷、尿少短赤等,这可以作为中医判断是否转重的预警指标。
他指出,中医在阻断病情转重的治疗上,也是强调关口前移、早期治疗,主要有三个治法:一是尽快遏制热毒和湿热毒邪;二是在临床中重视通腑疗法的使用,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表里,腑气不通肺气就不降,呼吸功能就不会改善,因此调肠治肺或者肺肠同治是阻断病情转重的一个重要措施,所以如果大便不通超过24小时,会采用生大黄泡水或者研末灌服通便;三是强调要早期扶正,全程扶正,这也是防止病情转重的重要措施,临床上可以用大剂量的人参来扶本固元。
康复阶段可尝试食疗和非药物疗法
中国人养病、防病、治病里有一句话,叫做“三分治,七分养”。对此,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表示,新冠病毒感染康复以后,在药膳、饮食方面要做的就是补气、健脾、润肺、安神。在饮食上要遵循几大原则,第一要清淡一点,不要肥腻;第二,补气不点火是原则,以清补为主,很多人觉得很疲倦、乏力、气短,太子参、党参、西洋参这一类的清补,不要太过;第三,病的时候吃了很多药,有些还是比较苦寒的清热解毒药,恢复阶段余邪未清,胃肠功能还没有恢复,这个阶段不要吃伤害脾胃的饮食,可保持七分饱,老人、小孩可以少食多餐。
如果出现疲倦、乏力、睡眠不好的症状,张忠德建议,鼓励用非药物方法,晚上睡觉前用生姜、艾叶泡泡脚。(金振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