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宋·仇远《处暑后风雨》) 2022年8月23日11点15分59秒,农历壬寅年“处暑”。 “处暑”,太阳到达黄经150度,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处暑”谐音“出暑”,寓意摆脱炎热,进入凉爽的气候环境中。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此时,瓜果熟,草虫吟,初秋炎热将结束,丰收的秋天已然来到。
【暑气至此止】
“处暑”是反映气候变化的节气,是“言渎暑将退伏而潜处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在此意为“隐退”“止息”,表示炎热即将终止,暑气将结束。 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处暑”斗指戊(西南方),白昼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太阳开始偏南,高度继续降低,热力也随之减弱。这期间天气虽有“秋老虎”出现,但炎热已渐消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 “处暑”三候: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逸周书·时训》有,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后五日,天地始肃。气肃而清是一个难以量化的节气物语。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古人觉得天地的表情开始变得严肃了。再五日,黍、稷、稻、粱类农作物即将成熟。这里禾是泛指率先成熟的谷物。
【处暑满田黄】
“处暑”标志着自然时序的流转,也指导着农事活动。 农谚有: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禾田连夜变,处暑三朝稻有孕。“处暑”时节,气温日夜差别增大,由于夜寒昼暖,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储存,因而庄稼成熟很快,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田园果蔬大批成熟,农民加紧采摘和抢收抢晒。 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处暑”期间,天气变化多端,北方冷空气逐渐南下,若遇上暖湿气流,则会带来大风和秋雨。南方大部分地区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大风阴雨对作物收割不利。同时,千浇万浇,不如处暑一浇。此时节,甘薯正膨大,棉花吐絮日盛,苹果、梨子等水果正处于最后的膨大定型期,对水分要求相对偏多。所以,农民要时刻注意天气变化,以保增产增收。
【开渔乐迎秋】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有很多传统习俗活动,至今仍十分盛行。 在古代,农民要在“处暑”时节举行各种仪式,有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意。 “处暑”是渔业收获的好时候,此时鱼虾贝类都比较成熟适合捕捞。沿海地区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开渔节”,节日期间有很盛大的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老北京人会在“处暑”买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取意“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七月八月看巧云。秋意渐浓、天气凉爽之际,也是迎秋赏景的好时候,民间向来就有“处暑”出游迎秋的习俗。
【防燥邪损伤】
“处暑”时节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每逢一场雨水降临,气温多半会有所降低;另外,随着季节流转,北半球受太阳照射的时间逐渐减少,白昼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此时,人体出汗明显减少,水盐代谢功能逐渐恢复平衡,进入生理休整调理阶段,机体易出现疲惫感。 传统中医养生学认为,“处暑”时节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阳气渐弱、阴气渐盛,易产生“秋乏”“秋燥”的情况,要防止燥邪损伤。 化解燥邪应以祛暑化湿、滋阴润肺为原则。要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饮食少吃西瓜等凉性食物,多吃百合、银耳、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 民间认为,“处暑”宜进补,多吃一些荤食,来补充能量。此外,调畅情绪,做到心态平和、心境平稳。坚持适量运动,有助于加快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身体抗寒能力。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凉来暑往,秋高气爽,畅游郊野,登高望远,呼朋引伴快走、慢跑、登山、打球……舒展筋骨,迈开脚步,和着大自然时序的节拍,感受新秋“问桐知叶落,修桂待花开”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