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催麦香,新粮喜归仓。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打赢夏粮丰收这一仗,为全年粮食生产奠定坚实基础,对于牢牢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对于保供给、稳预期、增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月27日,小麦收获开镰仪式在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曲村举行,拉开了今年我省夏收的序幕。6月27日,我省小麦收获全部完成,814.7万亩小麦颗粒归仓,机收率达到99.2%,小麦总产、单产好于预期、好于常年,夏粮增产丰收已成定局。截至6月27日,全省夏播粮食作物575.45万亩,进度107.9%,玉米机播率达到99.4%。
高位推动 “抢”回主动
夏粮生产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今年这第一仗,尤其艰难。今年的小麦丰收,可谓“抢”回来的好收成。
去年秋季我省遭遇罕见秋汛,小麦大面积晚播,生长初期苗情差、弱苗比例高。往年12月份绿油油的麦苗已经覆盖地面,去年冬天却是另外一种景象,有的地块麦苗还捂在土里,有的细弱得像根针,被专家称为“土里捂”“一根针”,甚至有些地块小麦还没有播种。芮城县陌南镇夭头村种植大户张东东的一块地,今年1月23日才种上小麦,创下了我省冬小麦的最晚播期记录,夺取夏粮丰收面临空前挑战。
为了确保夏粮丰收,省委、省政府坚定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定期研究推进粮食生产,督促落实,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保面积、保春播、防撂荒作为市县党委政府领导班子粮食安全考核的硬指标。省委第八十五次疫情防控专题会特别强调,统筹好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坚决避免“一刀切”的防疫措施影响了农时,“切”掉了农民收入和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抢种冬小麦814.7万亩,比上年增加9.4万亩,确保了夏粮面积。
粮食生产环环相扣。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突出早、快、实,狠抓春管春耕春种,确保粮食生产基础扎实。省农业农村厅制定粮食稳产增产实施方案,建立厅领导包市包片指导粮食生产工作机制,开展“三队”包联服务,抢农时、务农事,精准研判、挂图作战,制定全力以赴保夏粮丰收工作方案、晚播冬小麦促弱转壮技术指导意见等,一个季节一个季节、一个生育期一个生育期、一块地一块地抓,推动“一喷三防”等增产措施落实,全力以赴抓好小麦机收,确保夏粮颗粒归仓。夏种夏管,保面积、保全苗、保壮苗,为秋粮丰收打牢基础。
科技助力 屡创新高
科技壮苗是今年夏粮增收的关键。
针对初期弱苗比例高的现象,农业农村部紧急组织专家制定小麦促弱转壮技术方案,科技小分队深入我省运城、临汾小麦主产区指导小麦田间管理。
我省开展“科技壮苗”专项行动,3900余名专家包市包县包主体,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深入田间指导农民加强小麦中后期管理,实施小麦“一喷三防”提早增次,攻粒数、增粒重、提单产。气象和植保部门精确预报、防虫治病,制定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两增两减”“虫口夺粮”促丰收行动方案,防治小麦病虫害1016万亩次。
和老天抢时间,把产量追回来。最终,我省小麦亩产屡创新高。
6月6日,临汾市尧都区大阳镇岳壁村的旱地小麦示范田亩产达579.9公斤,靠着“旱地小麦一优四改探墒沟播绿色栽培技术”,在播种时间较最佳播期推迟15天的情况下,创下面积3亩以上连片种植旱地小麦山西高产纪录。
6月14日,运城市永济市董村农场冬小麦高产示范田亩产达到834.78公斤,创我省水地小麦单产新纪录。
时隔4天,这一纪录再次被刷新。
6月18日,临汾市翼城县唐兴镇东关村,在11名来自全国的专家共同见证下,山西农业大学高志强团队研发的“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田在晚播一个月的情况下,创下了我省小麦亩产855.13公斤的最新纪录。
芮城县陌南镇夭头村张东东的极晚播小麦,从种到收,生育期仅4个月零20天,于6月13日收获,亩产350公斤左右,接近常年……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王圆荣介绍,今年小麦喜获丰收,主要表现在千粒重明显增加,这得益于“科技壮苗”行动和“一喷三防”提早增次措施。同时,灌浆期气温较低,病虫害发生轻、土壤水分满足,大大延长了灌浆时间、提高了灌浆效率。
政策给力 服务当先
今年,全省小麦普遍晚播,用种量、施肥量加大,再加上农资价格上涨,对种植户来说,种粮成本增加。我省积极推动惠农补贴政策落实,安排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资金90余亿元,一卡通直接到户。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在36个县建设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和有机旱作基地300余万亩。全力争取金融支持,向706户“新主体”放贷3.43亿元。全面开展政策性小麦、玉米的完全成本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和未转移就业收入损失险试点。长治市率先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入保险,市、县财政每亩各给予保费补贴25元。
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粮食安全实行党政同责,更充分地调动起社会各方的力量。我省印发16项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明白纸6.5万份,发放到市、县、乡、村,让农民知道政策、享受政策,多种粮、种好粮。统筹中央下达的农业救灾资金、“一喷三防”资金、促弱转壮资金和省病虫害防治资金,保障冬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夏县胡张乡家庭农场主谷王学说:“现在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特别好,我们种粮干劲足。特别是省市县的专家各个时期对我们的指导特别大,可以说今年的丰收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
全力推动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全省落实托管土地3000万亩,土地流转808万亩,提高了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在粮食主产区因地制宜发展耕、种、管、收等单环节、多环节社会化服务,实现粮食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围绕粮食产业积极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如19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高粱产业,依托链主企业,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订单收购,打造高品质、成规模种植基地,提高生产效益,带动农户增收。
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每亩共补助200元。1737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了82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各地出台配套政策,太原、大同、忻州、吕梁、长治等市每亩补助100元,晋城、阳泉每亩补助50元,武乡、右玉、兴县等24个县从资金、农资方面给予扶持,帮助种植主体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今年我省还安排农机购置补贴4.11亿元,将山西河东雄风、五台城园丰等19个企业50个型号的复合播种机具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全省购置改装专用播种机2200余台。“三夏”期间,全省成立跨区机收接待服务站135个,建立农机应急服务队366支,投入农机具近40万台,日均投入联合收割机5000多台、播种机3000多台,日最高投入联合收割机8999台,收获面积74万亩,播种面积53万亩。
这一季的丰收喜悦滋润着下一季的辛勤劳作。三晋儿女不懈耕耘、接续奋斗,必将用一个又一个丰收展现“中国碗装满中国粮”的底气和自信。
本报记者王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