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唐·元稹《小暑六月节》)
2022年7月7日10点37分49秒,农历壬寅年“小暑”。
“小暑”,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暑,炎热,小暑为小热,意为虽然已经能够感受到天气的炎热,但是并未达到一年内最热。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小暑”后数日即7月16日进入“三伏”中的头伏(初伏)。入伏后,炎天暑月,骄阳似火,树木葱茏,作物繁茂,万物皆迎酷暑来。
【一日热三分】
“小暑”是炎炎夏日之始。小暑过,一日热三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古人认为“小暑”期间,一年中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故称“小暑”。
“暑”字是一个象形字,上下两个日,即土地上下都是烈日照耀,好像人站在烈日之下热土之上一样。关于“暑”古人有多种解释。“暑,热也”“暑,热如煮物也”等,讲的都是天气热得像“烤”“蒸”一样。农历六月称为“焦月”。按照《尔雅》的解释:“六月盛热,故曰焦”。“焦月”这个称谓,是万物几乎被炎炎烈日烤焦的情景写照。六月也被称为“溽月”。焦月的“焦”,体现的是干热暴晒;溽月的“溽”,体现的是潮湿闷热。
【暑以养物】
“小暑”时节,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北半球的日照时间逐渐缩短,但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仍然节节攀升,这是因为太阳直射点虽然在南移,但仍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是收大于支,持续升温。此时,阳光强烈,光照时间长,对于农作物来讲,雨热同期是最有利于生长的时节。
小暑热,果定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汉书·五行志》有记载:“盛夏日长,暑以养物”。节气文化质朴的理念,让人们在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中,更在意万物之长养。
“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于田间管理。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双晚秧苗要施足“送嫁肥”。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防治病虫也是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
【天赐之节】
六月六,晒红绿。“小暑”前后农历六月初六是我国传统节日天贶(kuàng)节。“贶”即“赐”,即天赐之节。一些地方有晒书画、晾衣物等习俗。据说此日晾晒后,可以避免被虫蛀。与此同时,人们也会趁着盛夏,把家里的东西拿到阳光下晒晒,不仅防潮防霉,还对健康大有裨益。
在过去,我国南方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就是将新收获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这些新粮做的可口饭食,还用来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
【心静自然凉】
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时节,暑气蒸腾,多汗少眠,人体消耗大、湿气重,无病三分虚,容易出现周身乏力、脾胃不和、精神疲惫、口苦苔腻、胸腹胀闷等征象,所以此时强调解热防暑,补充体力,缓解暑湿暑热。
热在三伏,“小暑”开始入伏。闷热的天气易使人的情绪出现波动,控制不好会影响心脏健康。出汗太多也易引起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出现异常。中医认为,生命中的一切活动,都是脏腑功能的集中表现,“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要注意调整心态,把控情绪,平心静气以养心,防止“喜怒不节伤脏”。睡眠利于养心,要注意保证充足睡眠。同时,应注意饮食卫生,清淡适量饮食。不要贪凉冲凉水澡、多进冷食。衣着勿赤膊,赤膊不但不凉爽,反而会感到更热。
阳光耀眼,热浪滚滚。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借用《庄子·刻意》之名言,面对炎炎暑日,心静自然凉吧。
本报记者安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