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先进典型 凝聚奋进力量】永做党的宣传员
“巍峨雄壮太行山,革命老区不平凡,红色故事说不尽,唱一段千名号兵出陵川……”春意正浓,青砖白墙的四合院处处花香,几缕春风摇曳着刚出嫩芽的枝条,随着唢呐声响彻天空,铿锵有力的钢板书《太行号兵》唱出了革命老区的精气神。 表演的正是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 1946年5月,陵川县解放一年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24名在当地流浪说书的盲艺人会集在一起,成立了陵川县盲人宣传队(1969年改名为陵川县曲艺宣传队)。“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以宣传党的声音为己任,长期活跃在太行山深处,说新书、唱新调,用陵川钢板书和陵川丝弦书,把党的声音宣传到了千家万户。”作为如今宣传队的领队人,靳文莲激情澎湃地介绍着。 “理解透彻,才能更好地宣传。”为了准确地传播法律法规及党的各项政策,从1946年5月成立至今,宣传队克服身体不便的障碍,每个小组利用收音机,坚持收听新闻、了解理论政策,巧妙地将依法治国、计划生育、植树造林、环境保护、诚信纳税等内容编排到了节目中,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如今,了解时政新闻的渠道多了,在了解最新的政策方针时,每当听到有意思的、有意义的文字,我就赶紧摘抄总结,带领大家共同学习。”在靳文莲桌前,摆放着一本本记满“金句”的笔记本。 在这支队伍中,90%是残疾人,在相处中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从拉打说唱到生活起居,都需要事无巨细。我要当盲人队员的眼,还要当肢残队员的腿,领着残疾队员上山下乡。”从艺30年,靳文莲不仅是队员们曲艺上的指导老师,更是大家生活上的指路人,带领大伙走进村庄、走进基层,热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宣传队真正成为教育群众、鼓舞群众的有生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后,宣传队凭着一副钢板、一面鼓、一把三弦就能说唱的单一表演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当时演出越来越少,钢板书的传承也曾一度陷入困境。 “为了打破困局,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保留陵川钢板书的基础上,增添了小品、相声、乐器合奏等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靳文莲告诉记者,曲艺队常年在全体队员中开展“学艺术、练技艺”大比武,编创新曲目、琢磨新唱词、编排新曲子、排练新段子,聘请专家老师进行辅导,还派艺术骨干到外地学习取经,把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编排成鼓书、小品、快板等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生动活泼、不落低俗的表演深受群众喜爱。2013年,由靳文莲创新改编并主唱的节目《退钱》代表山西参加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荣获“群星奖”,实现了晋城曲艺门类参加群星奖“零的突破”。 这些年来,盲人曲艺队陆续编排了《党魂颂》《美丽山西好风光》《反腐倡廉正风气》《全党动员除“四风”》等诸多曲目。去年,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主题,先后创作了《太行号兵》《朱总司令让鞋》《抗日英雄任义汉》《魏大娘送鸡》《女承父志扶贫志》《天安门前看升旗》等10多个各种题材的曲艺作品,成为架起党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当前疫情形势反复,尽管没有演出安排,可我们每天也不闲着,在线上老师的指导下,反复打磨着这些曲艺作品。”靳文莲说,今年他们要带着《太行号兵》这个作品去参加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示这部以陵川号兵参加抗战为原型编排创作的党史题材曲艺节目,让大家更加直观、更加鲜活地感受到我们党的伟大、感受到祖国的强大,能更好地弘扬传承革命老区精神。 琴弦铮铮,钢板叮叮。76年来,这支身体残疾却心里红亮的盲人曲艺宣传队始终立足于“永做党的宣传员”,坚持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放在第一位,牢牢把握时代脉搏,随时随地更新内容,走遍了全县1751平方公里的土地,共演出11万场次,自编自导自演各类形式节目1万余个,听众达2200万人次,总行程超过80万里,真正让党的声音宣传到了山村窝铺。
郑璐 吴艳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