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山区微风习习,吹过山岗掠过田野。火红的高粱随风轻摆,穗子籽粒饱满,状如烟花般绽放。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高粱染红了田野、染红了山岗、染红了双沟村。 双沟村,这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全村113户、287人,位于沁县南里镇境内。近年来,随着汾酒集团实施的沁县绿色高粱产业建设项目,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幸福。 沿着村中干净整洁的道路行走,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一座座院落掩映其中,好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走进双沟村村委会主任刘兆荣家,他正在院中忙碌着。谈起双沟村玉米种植时,他打开了话匣子。 “以前,我们村里大多种植玉米。2017年,村里成立了小杂粮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把老百姓的土地租赁上,进行统一管理。后来,合作社与汾酒集团旗下晋汾高粱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始种植高粱,产量、销量都不错。我们村种植高粱约400亩,如果收成好的话,每亩能产1700斤左右,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去年,我就种植了3.29亩高粱,共收获5500多斤,收入达10800元钱,收益真的很不错!”刘兆荣这样说道。 在沁县,与双沟村一道大面积种植高粱的村庄还有很多,有寺家庄村、南园村、羊庄村、迎春村、次村、段柳村、尚义村等。这些村庄在沁县晋汾高粱开发有限公司牵头下,签订了订单种植合同,为汾酒原粮公司种植高粱,与全国众多原粮基地形成了汾酒生产的第一车间,成为了汾酒“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布局的开端,也成为了汾酒2182项标准体系运行的基石。 一粒高粱,从田间原生态进厂到一瓶汾酒产品入市,要历经36个大环节监控、183个质量控制点检测,满足2182个既定标准。汾酒从源头开始便以高标准、严要求把控原粮品质,确保让消费者喝到“最干净、最卫生”的绿色汾酒。 2012年4月10日,汾酒原粮公司成立。2013年8月,按照集团公司的发展及扶贫工作要求,汾酒原粮公司增资扩股到5500万元,汾酒股份公司占股95.55%,其他7家合作方占股4.45%,沁县晋汾高粱开发有限公司成为其股东之一。 同时,沁县与汾酒集团也展开紧密合作,把沁县建成了绿色汾酒的原粮基地,多方位、多渠道、多层面不断加强政企合作、实现共赢发展。截至目前,沁县发展高粱种植面积达到10万余亩,遍布11个乡镇200个行政村6500余农户,形成了“种植高粱—高粱酿酒—酒糟喂牛—肉牛养殖—牛粪有机肥还田—高粱种植”的生态循环产业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又是一年丰收时,双沟村的高粱将走出“第一车间”,开始由“粱”变“酒”的旅程。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想到为保障高粱品质、提升种植户种植积极性所做的努力,沁县晋汾高粱开发有限公司经理刘炜感慨万千。 “对于高粱种植户,我们前面有服务保障,后面有回收保障,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服务保障就是我们将种子、化肥统一配送到种植户手中,收获时我们组织农机给种植户收割。如果遇到病虫草害,我们会聘请专家给予技术指导。当种植户需要绿色防控药物时,我们会集中采购并发放,这样既保障了高粱的品质,也降低了成本。高粱收获后,会运到我们公司,集中脱壳、精选、烘干。这些年来,我们对种植户还实行订单托底保护价、市场价格结算,什么时候市场价格稳定,什么时间种植户来进行结算,避免给种植户造成损失。多重的保障手段使种植户可以投入较少的精力获得最大的收益,提高了他们种植高粱的信心。”刘炜说道。 又一年,乡亲们精心呵护的高粱苗成熟了,这随风舞动的高粱红不但散发着汾酒源头的香味,也映衬着老百姓红红火火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李志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