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近年来,我省全方位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大力推进实施山西省科技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不断释放重塑性改革的成效和红利,目前,随着各项改革走向深入,阶段成效已经初步显现,科技创新亮点频频,重塑性改革的“物理变化”基本完成,“化学反应”正在进行。
简除烦苛再“松绑”,以体制机制改革促行政效能提升
谈起我省创新生态建设,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王云珠倍感欣慰,她告诉记者,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从推进科技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到优化服务改革,给了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科研更大的自主权。真正让科研人员少一些羁绊束缚和杂事干扰,把时间精力放在科研探索上,从制度层面激发了科研人员持久的创新活力。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炭材料国家实验室研究员陈成猛深有感触地说,科研过程可以设计和规划,但绝不应该固化和僵化。山西为科技创新“松绑”减负,让科研人员拥有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这无疑激发了科研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工作激情和创新活力,必将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十三五”期间,我省先后出台《山西省科研项目经费和科技活动经费管理办法(试行)》《山西省科研项目经费和科技活动经费管理办法(试行)补充规定》79号、《关于落实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措施的通知》多项政策,简化项目预算编制,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优化预算评审与执行考核机制,提高科研项目间接经费比例,为科技创新赋能减负。
把“创新生态建设”作为“十四五”的专项规划,这在全国尚属首次,把视线投向了与创新相关的各个领域,第一次尝试从各个相关领域、各个角度去刻画和谋划关于创新生态的社会工程。我省通过创新生态建设,推进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转变,推动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作为科技管理职能部门,今年以来,省科技厅立足打造一流创新生态,聚焦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赋权,以体制机制改革促行政效能提升,全面实现行政审批事项“两集中两到位”,行政效能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经过优化调整,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许可事项办理时限由原来20个工作日减少到15个工作日,压缩25%;技术合同登记事项办理时限由16个工作日大幅减少为5个工作日,压缩近70%,部分技术合同登记实现了即来即办。各相关处室密切协作,分工配合,将9项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批权限全部集中到位,行政审批流程优化调整,审批时限大幅压缩,今年前8月,政务大厅科技厅窗口共受理行政审批事项2109项,无逾期或差评情况。
凝练课题,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金秋时节,华阳集团迎来了自己的创新成果,记者获悉,升温快、无噪音、湿度稳定、抗菌抑菌,仅一层墙面就能取暖的华阳科技新品——石墨烯发热墙板首批产品,在阳泉市矿区广宇中天幼儿园安装测试完毕,交付使用。山西碳烯科技有限公司销售主管张建婷介绍,首批订单共包含12间教室的石墨烯发热墙面铺设,总面积约230平方米。用户只需轻点控制面板,室内就可以在20分钟内达到设定温度。供暖过程中无任何污染物排放,耗电量仅为空调的一半,既节能又环保。再加上石墨烯的抗菌抑菌功能,非常适用于幼儿园、商场、医院等人群聚集场所。
近年来,我省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创新转型生力军,通过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源头供给、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加强创新协同体系建设等方式,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近日,今年第六批46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即将入库。为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水平,一方面,我省大力推动部分重点企业和高校合作建设高端创新平台,支持中国宝武太钢集团与中北大学等以共建共管共享方式加强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促进项目、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深入开展有机构、有项目、有账户、有资金、有科研人员的“五有”研发活动,进一步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上水平,着力引导培育更多规上工业企业转变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创新型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推动产业集群不断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
与此同时,我省认真凝练一流课题,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按照省委工作部署,坚持“四个面向”和“敢于问鼎世界科技前沿”的目标导向,围绕信创产业、半导体产业、新材料产业、航空产业、新能源产业和农业种业技术供给等方面,着手进行项目凝练。截至8月,首批凝练了40个重大专项攻关课题,其中属于“卡脖子”技术的22项,属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23项。
目前,我省正在依托中国知网和省科技情报与战略研究中心进行查新检索,再次进行凝练论证,计划全部以“揭榜挂帅”方式组织实施,保证项目价值一流,科研组织高效,彻底解决过去科技项目小而散的问题,做到攻克一个重大难题,引领一个产业创新。这个过程中,努力让每一个项目都有一个科技项目专员全程跟踪、全程服务,直到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
打造平台,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支撑
焊花四溅,火龙飞舞。在骄阳似火的8月,记者走进潞安化工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太原晋华炉生产基地火热的生产一线。晋华炉,专门“消化”高硫、高灰、高灰熔点的“三高”劣质煤,可把大量化工企业的工艺废水作为水煤浆制浆原料水,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减少污水治理成本和节约一次用水,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排放。原本是让一些煤化工企业束手无策的“三高”劣质煤,到晋华炉中“走一圈”,就实现了高效清洁利用气化。事实上,在节能减排中能够大放异彩的晋华炉3.0,正是因为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在碳中和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基础。
目前,我省大力推动研发阶段的新技术进入小试、中试;强化我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国内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推动科技创新。重点围绕智能矿山、能源互联网、新材料等新技术项目,创新建设模式,加强人员、经费等政策支持,加快建设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小试和中试基地,全力推动新技术突破,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围绕一流创新生态建设,针对全省“14+N”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需求,目前,我省正在构建定位清晰、布局合理、梯次衔接、开放共享、富有活力的实验室体系,打造引领我省基础研究和重大创新的战略科研力量。
——实施“3+1+1”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E级超算中心突破行动。按照“立足国家需求、立足未来产业、立足山西特色、立足资源整合”的整体部署,统筹布局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煤炭绿色低碳清洁利用、杂粮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等实验室建设,启动引力波探测大科学装置项目,全力支持在太原建设E级超算中心。力争“十四五”期间在我省实现国家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和国家超算中心三个“零”的突破。
——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保5争5”行动。对我省现有的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提质增效,更加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和我省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科研条件、集聚一流人才团队,推进综合水平提升。其次在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动态测试技术、有机旱作农业等领域发力,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再新建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施山西省实验室布局建设行动。山西省实验室是我省聚焦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和特色优势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汇聚全球高端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是支撑转型发展的原始创新源泉和建设山西科技创新体系的高水平引领阵地。我省在努力构建实验室体系的同时,将优化调整方向,按照“去僵尸、调结构、攥拳头、增合力、上水平、出结果”的原则,优化调整重组省重点实验室体系,不断创新机制体制,建设一批引领前沿,学科交叉、综合集成、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打造战略科技力量,为我省打造一流生态发挥积极支撑作用。
本报记者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