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新鲜诱人,黄瓜唇齿留香,金针花可看可食,在临汾市乡宁县仁义新村村民加建荣的眼里,自家庭院有着最美的风景,可观赏、可把玩、可品尝。
这样的庭院在乡宁县比比皆是,在我省广大农村更是不计其数。山水相拥的田园风光,五彩缤纷的农家小院,生机勃勃的各种业态;“我家整洁我光荣,我村美丽我骄傲”,一场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让我们的村庄和庭院焕然一新,让我们的心灵寻到了乡愁的依托,给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和动力。
用绣花功夫“绣”出亮丽村庄
绿树摇曳、喷泉清爽,黄发垂髫、怡然自乐。9月30日,在阳泉市郊区李家庄乡甄家庄村,记者感受到了秋日农家田园的静谧,这里也是我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省级示范村”。
2018年-2020年,我省共有488个村庄获得这项殊荣。拿出真金白银、拿出实招硬招,这些村庄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改厕“三大革命”,实现了干净整洁、美丽宜居,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来寻找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今年全国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我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坚持分类施策、分层次推进,聚焦重点难点,加快补齐补好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坚持农村垃圾收运处置模式多样化,分类型、分区域治理,农村污水治理突出沿汾、沿黄等流域沿线村庄,优先选择饮用水水源保护地保护内的村庄、城郊村、中心村、旅游村、美丽乡村等梯次推进。今年我省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六乱靓家园”百日攻坚行动,截至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83.5%以上的自然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4.6%。
秋日的黄昏,在朔州市朔城区沿着桑干河沿岸走一走,伴随着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令人心旷神怡。“挖掘机日夜不停清理污泥,一排排绿树成为河道两岸的新风景,还有监测员对沿河水质进行跟踪监测,河堤的生态和景观功能都恢复了,老百姓可欢迎了。”滋润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尹芳芳说起桑干河清河行动很激动。
村庄靓不靓,厕所说了算。阳城县北留镇杏王村,72岁的村民延广胜家有漂亮的两层小楼,干净整洁,装修精致,“你看我这家里,这么大个院子,就住了我们老两口,以前上厕所也不方便,一到冬天,孩子们不愿意回来,我就和老伴儿去城里儿子家住了。现在,孩子们可愿意回来住了!”说到现在的生活,延广胜非常满足。
2019年-2020年各级财政共安排农村户厕改造资金近2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整村推进奖补资金2亿元,对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的1747个村给予奖补;省级财政安排资金10.3亿元,对户厕改造每户补助1000元;县级按照1∶1配套。太原、大同、晋中、晋城市级每户再补助500元-1700元……农村厕所正在告别“脏乱差”、走向“高大上”。
让美丽风光变成美好“钱景”
灵丘县红石塄乡车河村,2018年首批入选我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省级示范村”。村民们用一句顺口溜生动地描述着当地的巨变:以前,光秃秃的山上,破烂的房,穷苦的人儿走外乡;如今,沟里的乌鸡,山上的羊,滩里的有机蔬菜响当当。
依托天然的绿水青山、适宜的气候环境和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车河村通过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和生态建设,让农民们致了富,现在村里还有“梦幽谷”旅游景区,景区内有空中飞人、帐篷营地、露天影院、户外攀岩等项目,可以全方位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短短几年,村民的人均年纯收入达到了1.6万余元,是村庄改造前的近7倍。
晋城市抓住全省唯一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整市推进试点的机会,创造出一大批新型业态、亮点做法、创意产业。阳城县蟒河镇蟒河村采取引进社会投资和吸收村民入股等合作模式;高平市沟北村吸引社会资本1000万余元,开发“寻梦乐园”项目;沁水县土沃乡将下沃泉等五村进行差异化设计、个性化打造,实现了景区引领、五村联动、全业整合、全域打造。
运城市依托农业优势,着力打造“春赏花、夏游园、秋卖果、冬产菇”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通过赏花海、游田园、住农家院、品农家饭、购土特产、享农家乐等方式,让现代农业有说头、有看头、有玩头,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带活了运城市的乡村“美丽经济”。
临猗县每年的赏油菜花活动让当地民宿预定火爆,星空民宿老板李国骏原本是当地的果农:“半辈子只知道埋头种树摘果,现在搞旅游每天跟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打交道特别开心,工作环境好了,收入也高了,感觉生活特别有盼头。”“以美丽乡村撬动美丽经济,带动村民参与旅游就业、创业,促进村民收入提高,让农民在家门口有景看、有活干、有钱赚。”临猗县农经中心主任畅丽娟告诉记者。
美丽乡村建设让我省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我省累计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0个,国家、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8个,累计打造休闲农业精品景点248个、推介旅游线路63条,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主体5900多个。2020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到75.6亿元,接待人数达到5711万人次,带动农户27万户,农副产品销售34.5亿元。
建长效机制养文明习惯
“我们村委主要是在激励机制上出点子、做文章。在落实了门前‘三包’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最美庭院评比办法、星级文明户评比办法和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办法’,100分以上就能到村爱心超市兑换日常用品,还设立了6个类别的乡风文明红黄榜,卫生健康就是其中的一项,由黄榜晋升红榜奖励50分。”日前,偏关县楼沟乡迤西村村委会主任张占乐告诉记者,村里已选出上月的最美庭院和星级文明户。现在村民对卫生清理已经实现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
建设好美丽乡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步骤。从“管起来”“绿起来”到“美起来”“富起来”,环境整治让乡村旧貌换了新颜,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也唤起了大家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渴望。如何避免“抓一抓好一阵、停一停又反弹”,最关键是让清洁卫生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
曹建华是侯马市高村乡西贺村的保洁员,她每天早上4点起来打扫村里的卫生。她告诉记者:“我们村现在垃圾不落地已经成为习惯,每天垃圾收集车的音乐一响,村民们就把垃圾送出来了,有的还自动分了类。”忻州市忻府区解原乡小奇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山说:“以前垃圾堆满地的时候,大家都乱扔,现在大家看到环境变好了,都不好意思再乱扔了。我们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配备了8名保洁人员、1辆清运车辆,做到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日产日清,沿街门店严格执行门前‘七包’制度等,好的环境需要大家一起维护。”
去年以来,疫情防控在农村成为一件大事,卫生习惯的养成更加迫在眉睫。
我省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卫生知识,让村民们充分了解疫病、认识疫病、科学防控,老百姓也养成了日常讲卫生、勤洗手、戴口罩、勤通风的好习惯。长治市组织人员参加省健康知识进万家培训班的同时,还建立了家庭健康指导员网络。“不串门、少扎堆;分餐制、远距离……”“向不卫生不文明的饮食陋习宣战”“和谐心态快乐生活”“使用公筷文明用餐健康生活”等理念深入人心,正如长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秦志云所说“对高品质生活农民也有了更新的追求”。
“绿色庭院”“最洁净家庭”“五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扎实开展,“路长制”“段长制”“片长制”等卫生治理模式持续推广,农民主动参与、自觉投工投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正在迈向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精细化、自觉化,广大乡村正在华丽蜕变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
本报记者王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