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清晨,阳光穿过薄薄的白云,洒向大地。位于平定县冶西镇一道山沟沟里的里三村仿佛笼着一层金纱。 青山如黛,溪水清畅,一排排漂亮的农家小院掩映在树木间。空气中弥漫着似有若无的醉人艾香。 顾不上欣赏眼前的美景,孟宪贵步履匆匆。 “又忙啥去?” “艾厂上班。” 从种地到“上班”,如今的老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角色转变。 2017年,村里从河南引进了艾草这种“致富草”。聊起艾草给村民带来的惊喜,孟宪贵有说不完的话:“刚开始我只试着种了4亩,没想到艾这东西好伺候,春季时上点牛粪,锄锄草,扬一把尿素就长,一年收两三茬,野猪还不拱。种一亩艾收2000元。”尝到甜头后,孟宪贵第二年便又拾掇了些撂荒地,扩种成了20亩。村里没种的村民看到他年底数“票子”,投来羡慕的眼光。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村民孟彦青甚至种到了100来亩。 正说着,一片绿油油的艾地出现在眼前。平整整的地里,小腿高的艾草迎风摇曳,清香扑鼻。十几个戴草帽的、围头巾的妇女,满头大汗,正弯腰锄草。 一问,原来她们都是附近马家庄、南头、南庄等村的。“里三村的人忙不过来,就雇俺邻村人帮忙。每人每天能挣80元到120元。” “种这么多艾,你们卖到哪?” 孟宪贵朝村头山坡上几间蓝顶厂房一指:“誉人艾业。” 孟宪贵说,他们的艾草,刚开始卖到河南。后来,村民孟利琴购买回艾草收割和加工设备,建起了誉人艾业公司,从此村民的艾就统一回收到公司,公司再加工成艾柱、艾条、足疗包、艾枕之类进行销售。 说话间,誉人艾业便到了。孟宪贵抄起一把铁锹,走进车间。 车间里,堆满了小山一样高的艾草。四五个村民戴着草帽和口罩,正在挥锹舞铲。“哒哒哒哒”马达轰鸣,村民们不停“投喂”,粉碎机张开“大嘴”不停吞吐。眨眼工夫,“铁齿钢牙”就把一堆堆艾草“嚼”得粉碎。 加工车间,两台全智能加工机开足马力运转,一进一出,一撮撮艾绒变成一根根艾条、艾柱。两名女工正忙着把艾产品整理装箱。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艾草香味。车间敞亮,艾叶碎屑在光晕中快乐旋舞。 戴着帽子和口罩的女工赵友芬一边说,一边手脚麻利地打包艾条。“忙点好,有钱赚。不像以前,人闲肚也闲。”赵友芬用肯定的语气说:“现在守在家门口就有钱赚,挺好!” “哈哈,挺好就好。”背后传来爽朗的笑声,原来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孟素琴来查看艾产品加工情况。 孟素琴告诉记者,里三村由赵家、孟家、端岭合并而成。全村210多户480多口人。以前就是个纯农业村,村民们种点传统作物,一年挣不下几个钱。收秋后村民无所事事。自打发展艾草产业,现在好了,养了牛,种了一千多亩艾,再建上加工厂,种养加一条龙下来,一年到头,村里看不到闲人,安定多了。 “艾草一年能收两三茬,所以一年四季都不闲,种艾、施肥、除草、收割、打包、拉运、铡草、加工、包装、销售……循环往复,不仅俺村人忙得团团转,就连周边村的劳力也安排了不少。”孟素琴开心地说,“这不,不仅周边39户贫困户致了富,就连东回镇多乐沟的21户贫困户也因给俺们种艾草脱了贫。” 刚进加工车间的孟宪贵接上话茬,“以前俺们除了种点玉米,再没进项。现在就拿俺来说,去年光种艾挣了5000多元,卖艾根又挣了5000多元。俺闲暇时在艾厂干,干一天80元。另外俺还种着八九亩玉米,每年还领着1000多元养老钱。现在俺们的光景和以前比,强得不是一点半点。” “可不是嘛,看你去年办了多少大事,又嫁了闺女,又把家里里外外收拾了一遍,家电也都换成一水儿新,花钱到底气粗了。”一旁的赵友芬边干活边打趣。 这时,有郊游的游客路过。“问问你们村领导,俺们把户迁你村行不?”游客们你一言我一语开起玩笑。 “欢迎啊,把你们的闺女快嫁过来吧!”村民们回应道。 爽朗的笑声,惊动休憩的飞鸟,飞向一片晴空。
白雪峰 苏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