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莲秀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全党全国人民深切怀念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巩固、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老一辈革命家。
1925年,陈云同志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就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陈云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同志主持领导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只用不到一年时间,就迅速实现了全国财政经济的统一,稳定了金融物价。他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创造性地提出建设规模要同国力相适应、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要有市场调节为补充等重要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同志积极支持改革开放,支持和推动农村和城市改革,支持从沿海到内地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他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要有意识地发挥和扩大市场调节作用,支持探索符合实际、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
一方面,正确处理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陈云同志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在主持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和执行时,既注意学习苏联经验,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科学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积累了经验。
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同志提出,从国外引进工业项目,要循序而进,不要一拥而上。一拥而上,看起来好像快,实际上欲速则不达。“项目排队,如有所失,容易补上;窝工,就难办了。”
他强调,“利用外资和引进新技术,这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不过要头脑清醒”。外资和外国技术不仅需要,而且要充分利用,但要“把期限延长一点”。外资企业产品要有一定比例内销,但对有发展前途的国内工业应当保护。这样,才会站稳脚跟,继续稳步前进。
另一方面,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陈云同志始终注意为群众谋福利,认为经济工作应该“首先考虑民生”。他说:“如果我们不能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便站不稳。”他坚持“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的原则,强调“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无农不稳、无粮则乱。
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陈云同志还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一方面,正确处理坚守信仰与从严治党的关系。
陈云同志认为,一个愿意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共产党员,不仅应该为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任务而奋斗,而且应该确定自己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到底的革命的人生观。
陈云同志反对“共产主义遥遥无期”的观点,明确指出“共产主义遥遥有期,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强调“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真理,一定会战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作风的侵蚀”。
在坚守信仰的基础上,陈云同志把“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百折不挠地执行决议”作为共产党员的重要标准。
在担任中央纪委第一书记期间,陈云同志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努力探索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党性修养的有效途径。他指出,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要提倡坚持原则,提倡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精神”。
陈云同志始终把自己看成一名普通党员。他说:“我们是党员,在党的领导下,适合老百姓的要求,做了一点事,如此而已,一点不能骄傲。”为此,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一贯反对特权、反对腐败,充分践行了“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
另一方面,正确处理学习创新与调查研究的关系。
陈云同志出身贫寒,但他通过长期实践中坚持不懈的刻苦学习,具备了很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他强调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一天到晚工作而不读书,不把工作和学习联系起来,工作的意义就不完整,工作也不能得到不断改进”。
陈云同志认为,学哲学是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少犯错误的关键。“要把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好,最要紧的,是要使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对头,这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陈云同志看来,学习和创新是紧密相连的。改革开放以后,他不断提醒要解决好创新问题,指出“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规模比过去要大得多、复杂得多,过去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很多已经不再适用。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
依靠调查研究作决策,是陈云同志坚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每逢重大决策之前,他总要做大量调查研究,听取多方面意见。他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
为此,陈云同志提炼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样一个带有鲜明特点的“十五字诀”思想方法。他总结说:“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