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赛场龙腾虎跃,全民健身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省体育事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群众体育蔚成风气,向更广更深范围不断延伸;竞技体育捷报频传,各路健儿大显身手、屡创佳绩;体育产业方兴未艾,规模效益持续提升。放眼三晋大地,我省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相互支撑,齐头并进。自强不息、奋勇争先的体育品格正在为山西转型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正能量,让千千万万的三晋百姓动起来、强起来、乐起来。
全民健身新风尚 群众体育惠万家
9月5日,2021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刚刚落下帷幕,但是太原市民低碳生活的脚步却从未停歇。市民王先生正沿着滨河自行车专用道骑行健身,雨后的清晨碧空如洗,俯瞰滨河自行车道碑林公园段,串连起来的休憩驿站与车道,形似一支“玉如意”镶嵌在汾河景区,别具诗情画意。王先生骄傲地告诉记者,这条路修得特别好,在上面骑车真是一种享受。
5月1日,全长75公里、集运动、休闲、通勤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太原市滨河自行车道正式投入使用,为当地百姓广泛开展健身运动、提高身体素质、追求高品质生活带来了全新体验。近年来,我省以晋中市昔阳县为典型,扎实推进“百万公里健身步道建设”,建成数量达2233条,总长度超5861公里,体育惠民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三晋大地比比皆是、处处可见。
在第十四届全运会赛场上,普通群众成了比赛的主角。象棋、广场舞、太极拳等19个群众比赛项目进入全运会,我省近700名体育爱好者走上全国最高的体育竞技舞台。
8月以来,喜报连连。在第十四届全运会群众比赛象棋项目中,张琳/李小芳获得女子团体业余组银牌,这是我省选手在该届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获得的第一枚奖牌;在健身气功项目决赛中,我省参加了八段锦、易筋经、气舞三个项目三个组别的竞争,3支代表队捧回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在广场舞项目上也收获颇丰,参赛的6支代表队共斩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各3个。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健身大军。如今,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在公园、社区还是操场、健身房,锻炼的人群随处可见,体育健身已成为我省群众基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0年底,全省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为2077.9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346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总量达到7.2万人,占总人口的2‰。不断上涨的数字,折射出百姓旺盛的健身需求。
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元,各级政府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国庆节和全民健身日等节假日,组织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体育部门还与教育、农业、工青妇、残联等部门协调配合,适时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和展演、赛事等,并在省运会上增设了群众体育组别。每年县级以上全民健身活动达3000余次,直接参与人数达280余万人次。
我省全民健身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大群体”工作格局,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20年,全省体育场地总数为108776个,面积8036.8万平方米。全省社会足球场地建设共投资6.32亿元,累计完成社会足球场地建设582块,人均社会足球场地数量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移民新村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实现全覆盖,在2018-2019年全省1271个移民新村普及工程全覆盖基础上,继续实施200个移民新村精品工程。
目前,我省基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化逐步形成,全省90.5%的城市社区建成了“15分钟健身圈”,其中,晋中、阳泉、运城和晋城四市,实现了“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全省对外开放的各级公共体育场、体育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共有347个,实施免费低收费向社会居民开放率达99%,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得到极大满足。
江山代有才人出 竞技体育硕果丰
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我省运动员董栋以32岁老将身份为国出战,在比赛中发挥完美,以61.235分夺得体操男子蹦床决赛银牌;选手武桐桐入选国家队参加东京奥运会,成为第一个代表山西参加奥运会的篮球运动员,这也是我省职业体育发展的成果;运动小将唐皓和队友在跆拳道混合团体表演赛决赛中奋勇拼搏,以45∶25大比分战胜伊朗选手,摘得冠军。
正在进行的第十四届全运会先期比赛也是捷报频传。蹦床项目团体决赛中,山西队夺得女子团体金牌和男子团体银牌,董栋以60.945分夺得男子网上个人银牌;在有“地毯上的芭蕾”之称的艺术体操比赛中,赵雅婷夺得女子个人全能项目金牌;武桐桐所在的奥运联合队夺冠,队员所在省份都有一枚金牌入账,我省代表团再添一金;武术套路比赛中,姚洋赢得女子长拳、剑术、枪术全能银牌;跳水比赛男子个人全能项目争夺结束,李政以总成绩953.05分摘得铜牌;谭夏凌获得水翼帆板项目第四名……
一块块奖牌,一项项荣誉,承载着运动员们的辛苦和汗水,得益于我省对体育事业的重视。近年来,我省竞技体育在继承传统体育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综合实力和竞技水平得到稳步提升。通过实施精品战略,突出重点,在综合评估竞技项目发展潜力和价值的基础上,保持优势项目,提升潜优势项目,加大对田径、游泳以及观赏性强、影响力大的“三大球”等体育项目的政策研究与投入力度。同时,统筹协调各市、各行业和高校的竞技体育工作,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点和行业特色的竞技运动项目。
我省体育系统上下一心,努力做好重大赛事的备战参赛和组织工作,在青运会、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上取得多项优异成绩。在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获得银牌2枚、第五名1个、第八名1个;在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上,我省体育代表团获得7金11银11铜,位列金牌榜第15;在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上,我省运动员获得3金2银2铜。2019年,我省成功承办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首次承办全国综合性体育赛事,共设49个大项,1868个小项,有来自全国34个代表团的45210名运动员参赛,接待总规模接近6万人,项目之多,人数之众,创历届综合性运动会之最。二青会综合效应凸显,形成各具特色的“二青蓝、二青亮、二青美、二青畅、二青风”,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城市品位。
2019年,山西水上运动和冰雪运动管理中心相继挂牌成立,拉开了我省体育发展史崭新的一页,对优化山西竞技体育整体结构具有重大的改革意义。2020年,我省以打好东京奥运会和第十四届全运会为目标,切实加强运动队管理,全力推进备战工作。在国内外大赛中,我省运动员共获得15枚金牌、7枚银牌、16枚铜牌。我省先后承办了自行车、柔道、空手道、飞碟、女子水球等7项国家级赛事。
为加强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精英教练员培养计划,去年全省25名教练员被评定为“山西省业余训练精英教练员”,全年共举办青少年体育比赛33项,组织524名教练员、体育教师等参加国家及省级专项业务培训班,完成12376名青少年运动员的注册和确认工作。
品牌赛事热三晋 体育产业开新局
7月26日,2021太原国际马拉松报名开启,全国跑友在跑马之余,还能免费畅游山西10余个知名景区。太马今年赛事规模将扩容至3.5万人,并首次实现文化、体育、旅游三结合。该赛事自2010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11届,是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金牌赛事”和世界田联认证的标牌赛事,跻身国内马拉松赛事第一军团。累计吸引来自近38个国家和地区的25万余名马拉松爱好者报名参赛,极大提高了城市美誉度和知名度,促进了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省努力打造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体育品牌,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发展体育产业,保障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各项工作蓬勃开展。山西国际风筝节、太原国际马拉松赛、龙城赛龙舟、大同环古城健步走活动、朔州右玉生态国际马拉松赛、中国·代县·雁门关国际骑游大会、运城永济五老峰登山节、“关公门前耍大刀”系列赛事、晋中李宁国际滑雪公开赛、晋中国际柔力球赛等一系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品牌赛事成功举办,融合“长城、黄河、太行”要素,构建起“游山西·读历史·强体魄”三大板块旅游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
山西体育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逐步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为驱动,体育用品为支撑,体育场馆、体育培训等业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体育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20亿元。其中,体育制造业和体育彩票销售成为全省“朝阳体育产业”的中坚力量,为山西省经济发展和全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体育彩票累计销售额超过135亿元,筹集体彩公益金超过60亿元。体育服务业相关业态在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达到67.5%,大大领先于全国体育服务业47.9%的占比比例。右玉“玉龙文体产业园”被授予“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荣誉称号,正式跻身体育产业“国家队”。
2020年4月,华舰体育控股集团成立,为山西体育高质量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这是省委优化国资布局、深化战略重组,打造承载转型使命国企旗舰劲旅的又一重要成果,标志着我省体育从此开启了“以龙头企业带领产业繁荣,以产业繁荣推动事业发展,以事业发展反哺企业壮大”的新发展模式。
航空运动产业潜能巨大,筹建山西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基本完成。2019年、2020年连续两届成功举办尧城(太原)国际通用航空飞行大会,以及全国热气球锦标赛、全国跳伞锦标赛、中国国际轻型飞机公开赛暨全国轻型飞机锦标赛等精彩纷呈的航空体育赛事,广泛开展航空运动、航空旅游、航空娱乐休闲和航空科普教育活动,初显品牌效应,在推动我省建设“通航示范省”,促进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良好效果。让世界将目光聚焦在山西这片古老又充满现代活力的土地上,为山西发展带来持续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新理念,新征程,新冲刺。今天,山西体育正迎来一个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的新时代,对此,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赵雁峰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山西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快马加鞭,不断开创体育发展新局面。”
本报记者贾力军 周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