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记者走进了朔州市两个村庄,深深地被这里的农民所吸引。他们一技握在手,致富路上走,依靠技能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2011年,我们全家从山阴县吴马营乡大洼村搬迁到了移民新村,当时从山沟沟里出来,家庭十分贫困,难以维持生计。2016年,我参加了手工编织、制绣、香包制作后,现在年收入3万多元,加上老公打工挣的钱,全家能收入6万多元,生活蒸蒸日上。”8月28日下午,42岁的山阴县岱岳镇移民新村妇女卫芳玉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我还被评为了朔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山阴县岱岳镇移民新村村委会主任卫红宇告诉记者,她2016年参加了民间工艺品制作培训后,就办起了手工艺品加工合作社,专门组织妇女进行手工艺品制作,“姐妹们在我带动下,从丝带绣、丝网花、玉米皮编织到缝制苦豆豆香包,都致了富。”卫红宇说。 “这是苦豆豆香包,多少年来,我们当地一直流传着家里挂香包驱灾辟邪的说法。”在苦豆豆香包生产车间,卫红宇拿起一个汽车吊坠苦豆豆香包给记者看,香包做工精巧,还散发着苦豆豆的香味。 卫红宇告诉记者,她利用所学到的编织技术,带领村里的姐妹们从丝带绣、丝网花、玉米皮编织、线编等起步,做到了今天的苦豆豆系列产品。她们一边编织、缝制形状各异的香包,一边种苦豆豆、蒸苦豆豆、缝制苦豆豆香包。现在,“雁门香草堂”牌苦豆豆香包、苦豆豆床上用品走向了全国市场。 “我腿不能动,是二级残疾,别的活干不了,但能坐着缝香包,缝得多,挣得就多,有时还能带回家里缝,每年大约能挣个2万元吧。”58岁的于四女告诉记者。 在卫红宇的带动下,山阴县岱岳镇移民新村走出了一条编织、缝制香包的致富之路。村里有3名妇女被评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12名妇女成为手工技能老师。这些妇女从锅台转到了讲台,还深入全县乡村,手把手传授农民手工技能,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榜样,也成为县、市妇联表彰的先进。合作社还吸纳了23名残疾人就业,这些残疾人依靠自己的双手挣到了钱,改善了生活质量。 现在,山阴县岱岳镇移民新村40%的妇女近300人参与了合作社的编织、缝制香包,她们年收入有的高达3万余元,有的收入万元左右。 从山阴县岱岳镇移民新村出来,记者又来到了应县望岩村。 “前段时间我培训了两期100名日光节能温室蔬菜种植户,引导他们种植蔬菜致富。”应县望岩村妇女秦海云告诉记者。 在望岩村村北,秦海云正忙着收购蔬菜,她告诉记者,国家号召“人人持证,技能社会”,今年培训人数较多,已经开办了20期培训班,培训了蔬菜大棚种植、婴幼儿护理、家政、中式面点等技能1000人次,其中有残疾人103人。 “我参加了蔬菜种植培训,对种菜十分有益,亩产能增加2000到3000斤,我今年种植了豆角、尖椒共3亩蔬菜,由于天太旱,日头太热,尖椒晒坏的多,扔的多,即使这样,光尖椒我还卖了5000多斤,收入也有1万多元。”49岁的贺美红边卖菜边告诉记者。 “如果我没有一技之长,瘫痪的丈夫、70多岁的公婆没有人养,这个家就完了。”想起往事,44岁的秦海云心酸地对记者说。秦海云告诉记者,近几年,她带领群众学习技术,掌握职业技能,让不少群众依靠技能走上了致富之路。 2009年,自丈夫车祸瘫痪后,生活的压力让秦海云喘不过气来。2010年3月,她参加了县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了青椒等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几年来,又参加了手工绣、家政服务等三项职业技能培训。之后,她在家里自己先进行手工编织,编珠编和丝带绣。没有想到,这些手工艺品一经面世便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秦海云暗自思忖:手工艺编织,既不耽误照顾家,又能赚钱贴补家用,何不带领村里的姐妹们一起做,一起赚钱? 2014年,秦海云创办了应县福缘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又在周边的村里召集有劳动能力的人参加培训,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培训内容涉及家政、中式面点、烹饪、手工编织、手工绣,“几年来累计有2200余人参加了培训。”秦海云说。 一技在手,创出新路。朔州市今年进行了“131”就业服务和援助,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已经开展了技术护理、幼儿护理、面塑制作、手工编织、农作物技术、家政服务等社会急需紧缺专业(工种)培训234期,培训职业技能人才11348人,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努力打通群众脱贫就业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马占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