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新闻政务要闻地市快讯行业动态
忻州宣传宣传动态理论学习文明创建
文化忻州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忻州书吧
忻州人物人物春秋时代英才点亮忻州
国际国内忻州概况旅游快报景点推荐
走遍忻州名山雄关温泉度假红色景点
网信工作名城风采民情民俗特产美食
忻州视频映像忻州政策法规社科研究
重点工程特别关注忻州网事
忻州公安忻州万象忻州教育
专题报道忻州农村忻州卫生
忻州民生忻州食药旅游服务
忻州网群: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宁武县静乐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
    星期
当前位置 首 页 >  
寻访父亲当年战斗过的地方
http://xz.sxgov.cn/  忻州新闻网   2021-09-07 09:19:25

一次跨越时空的“相遇”

原标题:一次跨越时空的“相遇”

黄河东渡渡口

“现在看到的风景是绝美的,而父亲当年渡河是绝难的”

黄河水流湍急,奔腾着,呼啸着。湿润的水汽扑向口鼻,微阖双眼,他静静感受黄河的壮美。

站在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黄河渡口,王克西临风东眺,仿佛看见84年前那令人热血沸腾的出征,听见八路军将士们擎起的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1937年,作为八路军的一员,王克西的父亲王志臻从这里出发,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日一线。

韩城市芝川镇黄河渡口,天然良渡,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84年前,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从这里开始了东进之旅。一路疾行,四万多人的抗日队伍抵达黄河东岸,随即马不停蹄向抗日前线开进。

2016年8月,王克西按照父亲当年日记里的记录,来到了八路军东渡黄河的地方。

“风景依然是绝美的。”站在渡口,放眼望去,黄河边大片湿地保护区里,大朵大朵盛开的荷花让人心旷神怡。

穿越时空,相同的季节,相同的月份,他和父亲看到了一样的风景——“父亲也曾站在这里,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壮气势。”

1937年8月,王志臻在日记里这样描述:“已经在黄河边了,风景很好,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大小船舟,这情景绝非一般人能看到啊。”

有些故事永远留在了历史记忆最深处。站在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前,王克西对当年那一幕幕动人心魄的场面有了更加切身的感受。

“乘船4小时才到对岸,船行到沙滩上走不动,有的就下水去拖拉,因沙底是软的,怕陷下去,又走了一会儿,才上岸。”

“4小时才到对岸,黄河有多难渡?”王克西对着日记生出思考。

那首著名的歌曲《黄河大合唱》,刚好可以佐证昔日的艰难。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开篇便是这样的朗诵词: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

84年前的8月,黄河之上,一艘艘渡船满载八路军将士们破浪向前。另一岸,刚刚渡过黄河的八路军将士们已经迫不及待,摩拳擦掌,准备随时投入抗日战斗。

84年后,相同的地方,和平代替了战争,日新月异代替了满目疮痍。

如今,一条跨黄河高速公路桥贯穿黄河南北,人们只需驾车5分钟,就可以到达对岸的山西省。

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馆前,王克西与一群前来参观的大学生偶遇。大学生们正认真地听讲解员讲述八路军东渡黄河的故事。看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让王克西的心又一次飞到84年前:“父亲当年渡河时,也是在他们这个年纪吧。”

1937年9月25日,捷报传来。渡河后的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设下埋伏,一举击败日军精锐部队板垣师团。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打的第一个大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从沉沉暗夜到曙光初现,这是革命先辈们义无反顾的冲锋——

往前看,这支队伍刚刚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是共产党人剩下的优秀血脉,为了中华民族,抱着抗击日寇的坚定决心,他们从这里东渡黄河;

往前看,就在八路军东渡黄河的十几天前,红军刚刚改编为八路军。脱下红星八角帽,换上青天白日的军帽,很多战士都哭了,王志臻在日记里难过地写下:“每个同志都把这光荣帽徽紧紧地包在包袱里……”

“现在看到的风景是绝美的,而父亲当年渡河是绝难的。”王克西说,难的不仅是黄河的艰险,更难在当时他们所做的选择。东渡黄河抗日,蕴藏着全民族觉醒的力量、蕴藏着八路军将士们同日寇抗战到底的不屈精神。先辈们用无畏的牺牲铺就了后来的胜利之路。

当年渡河的艰难场面,被画家画成巨幅油画《八路军东渡黄河》,保存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里。

国若有难,举身赴之。虽千万人,吾辈往矣。“今日绝美的风景,皆因革命先辈们绝难的付出。”王克西感叹。

午 城

“三岔路交会的地方,是历史,也是蓄势待发的未来”

一个陌生的身影,站在午城战斗纪念碑前。来来往往的村民,忍不住上前对这个陌生人上下打量。

“外地人很少来午城这个小镇,除非是‘慕名而来’。”当地一位村民说。

这个当地人眼中的陌生人就是王克西。他脚下的这片土地,84年前他的父亲也来过。

眼前,午城战斗纪念碑,浓缩着时间的厚重,静静矗立。在这个连通三县的交会处,王克西的父亲和战友冲锋在枪林弹雨中,经历了人生中又一场刻骨铭心的激烈战斗。此刻,岁月斑驳的纪念碑前,历史与现实在眼前交错——

1938年3月14日,午城战斗打响。经过5天5夜的浴血奋战,他们击溃日军5000余人,缴获大炮3门,机枪9挺,各种枪支260余支。军史记载:“午城战斗是八路军115师继平型关大捷后又一重大胜利,有效粉碎了日军进逼黄河的企图。”

如今,往日硝烟不再。王克西的父亲王志臻在日记里写下昔日真实的一幕:“鬼子占领了午城、大宁县、蒲城。沿途到处是烧毁的房屋,被杀死的百姓,散落的弹药。”

时间容易让人淡忘,但有些伤痛早已深深刻在骨子里,凝固成了永恒的记忆。“如果你走近了那段岁月,就会明白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先辈们做出原谅侵略者的选择。”王克西说。

在距离纪念碑不远处,一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老农拉着王克西坐在路边,聊起午城战斗。这位老农的爷爷和父亲都是那场战斗的目击者——

当时,老农的爷爷看到日本鬼子屠杀村民,就前去救助,也被日本人杀害了。老农的爸爸当年只有13岁,后来给父亲收尸时,受到了刺激。几十年后提起此事,他仍浑身颤抖不已。这血淋淋的事实,被收录在当地的村史里,更深深埋藏于后代人的记忆中。

去年,午城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引来投资全力打造“红色一条街”。这条街在给乡村“颜值”增色的同时,也成为了午城镇“红色教育”的新阵地。

这条约800米的长街,处处跃动着红色元素。长街尽头,就是午城战斗纪念碑。

王克西老人说,路的尽头,是最开始的地方,是曾经的历史,也孕育着从这里蓄势待发的未来。

正值暑假,一些学生来到纪念碑前,聆听先辈故事,向先辈致敬。午城镇90多岁的村民刘二娃,一遍遍给前来参观的学生们讲述自己亲历的午城战斗:“日本人一来,老百姓就往山里跑。山里没有路,领头的八路军就沿着山里的河滩走……”学生们围坐在老人跟前,眼眸明亮清澈。

在晋西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午城战斗中被击毁的敌军汽车残骸。当年,敌我双方装备差距悬殊,八路军战士们凭借着老旧的装备战胜了日军。

“兵力超过我们十倍……我旅六八六团迅速赶回义泉镇地区,粉碎敌人进犯延安之图……”在时任八路军115师343旅政委肖华的日记里,也记录了那一幕幕紧迫又振奋人心的战斗场面。

“这是平型关大捷后给国人的又一剂‘强心药’,是又一个鼓舞人心的战斗。”凝视午城战斗纪念碑,王克西深刻体会到,无论过去还是未来,中华儿女能吃苦敢碰硬的精神从未改变。

从平汉铁路到京广铁路

“我走过您走过的路,并让后辈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行”

列车缓缓驶出月台,加速,飞驰……

此刻,从北京始发终至广州的G79次列车从王克西眼前一闪而过。

如今,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出门坐高铁,已经变得和搭载公交车一样便利。中国的高铁里程比其他国家高铁里程的总和还要多;每天早上8点,在中国的版图上,有1700多列高铁正在穿梭……

“不知道父亲看到今天这么快速的发展,会有什么感受呢?”王克西翻开1938年12月31日的日记,父亲王志臻在日记里这样展望新的一年——

“迎来1939年,抗战更伟大,也将是更艰苦,更困难的一年。我们只有克服一切,在敌人后方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创造新的抗日根据地。我军跨过了平汉铁路,在这广大的平原上站立着,这些都依靠群众。”

王志臻当年在日记中记录的那条平汉铁路,就是京广铁路的前身。

84年前,平汉铁路从卢沟桥始发过郑州至汉口,是沟通中国南北的“大动脉”。抗日战争爆发,这条铁路成为敌我双方斗争的焦点。

1938年,为阻止日军南下进攻武汉、向西进攻西安,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开始执行破坏铁路、断敌军运的任务。日军在平汉铁路沿线的车辆、线杆、铁轨等经常遭到破坏。“平汉铁路破坏队”声东击西,让日军苦恼不已。

放在历史的大坐标系中审视父亲的日记,王克西发现,即使在抗日最艰难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也抱着必胜的信念。这一年5月,毛泽东作《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指出经过长期抗战,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为夺取抗战胜利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抚今追昔,恍如隔世。

如今,复兴号风驰电掣,就连青藏高原上都通了高铁,铁路“大动脉”延伸出无数“毛细血管”,中国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高铁上的国度”。

“放在80多年前,这些是不敢想象的。”谈起中国高铁之快,王克西老人眼里满是自豪。

时代的发展总是可以不断重新定义远方。高速飞驰的列车就像这个时代本身,正承载着人们的梦想,不断向前发展。

走父亲走过的路,王克西老人触摸到了历史,并看到一个愈发生机勃勃的中国:那个积贫积弱、战乱频仍的中国早已一去不复返;一个文明进步、开放自信的新时代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采访结束,记者与王克西老人告别。临走前,他9岁的小孙子王泰然为记者一行背诵了一首《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我走过您走过的路,并让后辈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行。”那一刻,记者突然意识到,9岁男孩王泰然的举动,无意之间也是对王克西老人重访父亲抗战路最生动的注脚:

“先辈们,您看到了吗?今日中国,‘路’的彼岸,早已通向繁华与希望……”(本报记者 程 雪 通讯员 胡勇华 胡世坚)

关键词:
编辑: 姜晋峰      责任编辑: 姜晋峰 来源: 人民网
分享到:
相关文章
 
热点图片 更多>>  
   
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 忻州市2021年全国文明城 ... 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阶段 ... 
   
我为群众办实事 郑连生在忻州古城现场办公 全市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推 ... 
   
郑连生主持召开五台山风 ... 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召开 市委中心组举行学习会 
新闻聚焦 更多>>  
印像忻州 更多>>  
   
悦读忻州:诗里诗外情正浓 原平市民在年货市场挑选 ... 原平弓家庄村刘建年家西 ... 
   
五寨回收秸秆保护生态环 ... 数只黑鹳在云中河景区涉 ... 定襄县河边镇村民晾晒玉米 
   
五台县东雷乡扶贫“张杂 ... 忻府区南张村村民种植辣 ... 偏关县隆重庆祝2020年“ ... 
忻州新闻 更多>>  
友情链接  
   
主管:中共忻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忻州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0-3026833 3309576    QQ:379022001
地址:忻州市长征街21号市委大院    邮编:034000    邮箱:379022001@qq.com    xww88@qq.com    技术支持:黄河新闻网
本网由忻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新网备1408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