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今天,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磨喝乐(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拜魁星(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吃巧果等等,都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时移世易,七夕渐渐地因为被赋予“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而走入现代人的视线。虽然早在2006年,七夕节就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把注意力集中在七夕节所代表的“爱情经济”上,广大商家、企业,将七夕节简单地归类于“情人节”,浓浓的“商业味道”覆盖了七夕的传统韵味,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吃巧果等习俗失去了踪影,甚至一度被人们视为闻所未闻的新生事物。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和精髓,是我们应该弘扬和传承的“软实力”,我们应重视对七夕节等诸如此类传统节日所蕴含文化内涵的发掘、研究和弘扬。弘扬七夕传统文化,首当其冲,要立足历史,大力挖掘其深厚底蕴,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要放眼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更多植入“中国传统元素”,使七夕文化和现代观念的文化元素相融合,使其内涵更符合当代人的口味;要传承七夕节的“民俗风俗”,竭力让七夕节的时代魅力更大、让七夕文化的时代启迪更强,真正做到以文养人、以文育人。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二者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终落脚点就在于中华文明美德的传承。七夕,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上,我们倡导从青年入手,大力弘扬牛郎织女传说中坚贞的婚姻爱情观,引导青年朋友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婚恋观、婚俗观,倡导婚事新办,拒绝高价彩礼,反对大操大办,弘扬传统美德,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
七夕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美德是对传统节日最好的诠释。通过营造浓厚文化氛围,以期增进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传承文明美德铸就好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忻新语—细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