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创造历史,学习成就未来。
中国共产党是最善于学习的政党,党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党面临更复杂的形势和更艰巨的任务,加强学习尤为重要。然而,有些地方的少数党员干部将学习流于形式,不讲效果,而是“唯笔记论”,精致的“笔记”成了学习的摆设,笔记成了照抄原文的手写复印件,笔记成了形式主义的新符号。这样的笔记,记有何益?
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无论是党委中心组学习记录,还是党员干部的个人学习笔记,都存在大段摘抄的现象,笔迹工整,内容似乎很详实,学习似乎很认真。有的单位定制了专用学习笔记本,要求党员撰写学习笔记不少于3万字、5万字,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个别党员为了完成任务、应付检查,在学习笔记上动手脚,各种招式“花样翻新”——“跳行写”“隔页抄”“写大字”“找代笔”……甚至把以前写好的笔记本拿来,封皮一换,摇身一变,一本笔记应付多年。学习笔记完全走了样,结果是有的党委学习记录空洞无物、套话连篇,有的党员写完笔一撂,一问三不知。请问,这样的学习笔记能起到武装头脑、提升能力的作用吗?
当前,全党全国正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这是党中央立足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作出的重大决策,目的是让广大党员干部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开创崭新未来。但部分党员对党史学习教育的非常必要性、极端重要性和时代意义认识不足、应付了事。学习笔记成了党史教材的翻版,没有体会、没有思考;空泛内容多,实际感悟少;还有的人以“借鉴”之名把别人的感悟变成自己的感悟。请问,这样的学习能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吗?
我们党最讲实事求是,力戒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党员干部抓学习,是顺应时代潮流、提升自身能力的法宝。学习的核心是弄懂吃透、入脑入心,记笔记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记忆、加深认识,但如果演变为一种应付上级检查的形式,纯粹为了凑字数、完任务而机械地抄写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不动脑筋、不深入思考,请问,这样的笔记难道不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吗?
学习必须求真务实,一戒空,二戒虚。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是毫无意义的;表里不一、叶公好龙式的学习和拘泥形式、刻舟求剑式的学习更是要不得的。学习笔记要联系实际,把自己摆进去,特别要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地方实际和单位实际,更要联系自己的岗位职责、明确自己的目标任务。做笔记要记心得、记体会、记感悟;做笔记要想办法、找思路、出成果。如果一味追求学习笔记的“颜值”,必然注重了“面子”而丢了“里子”。
伟大领袖毛泽东最喜欢写读书笔记,每有心得,都要写下批注。他一生博览群书,辩证汲取书中精粹,将知识灵活运用于治国实践中, 成就了新中国的伟业。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陕北的乡亲们记得,习近平“带着一箱子书下乡”,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和同志们交流学习心得,经常通过讲故事来阐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
那些在学习笔记上造假、耍各种小聪明的人,其本质上是一种“傻”的表现。对改造提升自己不重视,还自欺欺人,这样的干部是没有前途的,也注定是干不成大事的。党的干部只有做到书剑双修、学用兼擅,才能提高能力、提升水平,干工作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笔记沦为形式,其实质是凡事要求“留痕”在学习上的反映。每到年底,面对各种检查,基层单位少不了一大堆资料盒、一大堆笔记本、一大摞文件。只要是文件多、资料多、文件盒子多,资料做得扎实,环环相扣、图文并茂,有安排、有部署、有“效果”,就能得高分。上若有所好,下必有所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默契和惯例。
“工作留痕”体现了抓落实的过程,可以作为一种督导方式。但如果过分讲求“痕迹”,而忽视了工作实绩和群众口碑,这种“留痕”就变成了形式。越到基层,工作要求越细。矛盾要解决,项目要推进,如果满足于抄抄写写,落在文稿上,以空对空、纸上谈兵,政策就会悬空,党的事业必将被贻误。
在此,记者郑重提醒:同志,别把笔记记“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