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见证晋冀鲁豫边区施政探索
【阅读提示】
涉县弹音村,曾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驻地。
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弹音村驻扎3年之久,在此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法令、政策,领导了全边区民主、财政、贸易、税务、工商、司法、交通、教育等事业发展,为巩固根据地建设,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民生事业,改善群众生活,支持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此后华北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制度和经验基础。
弹音村也成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执政探索的重要见证。
廉洁施政 严惩贪腐
弹音村,位于涉县县城西北。村子附近的中皇山上,坐落着中国建造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的奉祀女娲历史文化遗存——娲皇宫。相传女娲在附近山上造笙簧,乐声悠长悦耳,村庄遂得名“弹音”。
村中央有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四合院,原是村中举办祭祀、唱戏等大型活动的场所,抗战时期,这里成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驻地。
四合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正房、北屋、戏台和西耳房等建筑,边区政府当时的会议室、办公室中,设立了“晋冀鲁豫边区陈列室”和“边区农民生产生活用具展室”专题陈列展。
展览中,一件件实物、一幅幅战时发展生产的图片、图表,把人们带回了那段根据地建设的艰苦岁月。
晋冀鲁豫边区,创建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是我党领导创建的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1941年9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涉县靳家会村宣告成立。
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副主席薄一波、戎子和,下辖太岳、冀南、冀鲁豫3个行署、22个专署、154个县。边区政府下设秘书处、民政厅、财政厅、教育厅、建设厅、高等法院,总理边区政务,粮食总局、公安总局、农林总局、税务总局、工商管理总局、交通总局等职能部门也相继在涉县成立。
1942年2月,边区政府迁至弹音村,之后在此驻扎了3年之久,直至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才迁走。
边区政府成立后,首先在根据地军民心中树立起廉洁的施政形象。
1941年9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施政纲领》中明确提出“建立廉洁政府,肃清贪污浪费”的施政目标。
1942年2月,边区政府在弹音村颁布了《晋冀鲁豫边区惩治贪污暂行办法》,对贪污行为的处罚非常严厉。
其中规定,没收克扣公款公粮公产,购置公物舞弊,盗卖公粮公物公产,凭借权力勒索、强占、敲诈财物,以公用舟车马匹等运输力装运违禁物品或漏税物品,以及受贿、卖放、徇私、包庇等贪污行为,金额如果达到五百元以上,处以死刑。而且,贪污人员的直接上级,须受连带处分。
1942年,边区政府秘书处总务科一名管理员,利用管理之便贪污机关粮票,私贪所得按冀钞金额折算,超过五百元。案发后,边区政府将其送到涉县政府处理。经边区高等法院核准,涉县司法机关依法对这名管理员判处死刑。
这件事震慑了政府机关干部,也教育了广大群众。
作为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以身作则,不搞特殊。
杨秀峰经常接待一些来宾、友人及国内外记者,在接待中,他公私分明,为公家能省则省。
一次,边区临时参议会会长申伯纯来弹音村,杨秀峰请他和几个工作同志吃饭。饭菜上来,却是两样:招待申伯纯的是蒸馍,而杨秀峰的却是小米饭。
杨秀峰办公室有两种烟:一种是由边区政府机关供应的香烟,平时锁在抽屉里,专用于招待客人,另一种是留着自己抽的旱烟叶。
就连自己的家人,杨秀峰也严加约束。
1942年的一天,杨秀峰的儿子杨为民7岁生日,工作人员自作主张为孩子包了一顿素馅白面饺子。饺子,在当时的根据地是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的。
杨秀峰看到饺子便问:“今天食堂吃的是饺子么?”工作人员回答:“不是。”杨秀峰说:“把饺子端走吧,我们今天不吃。”妻子孙文淑看着孩子有些心软,劝杨秀峰通融一次,杨秀峰却说:“我身为负责干部,自己做出的规定自己不执行,家里的人都说不服,我怎么还能说服群众?”
工作人员只得把饺子端走,送给了根据地医院的伤员。
上行下效,边区政府廉洁俭朴蔚然成风。
精简机构 缩减人员
1941年至1942年,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阶段。由于日寇的进攻和国民党部队的封锁,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和财政发生了极大困难。为坚持抗战,渡过难关,中共中央决定实行精兵简政,以解决鱼大水少、兵多难养、入不敷出、与民争食的矛盾。
按照精兵简政的要求,每个根据地的脱产人员不能超过人口总数的3%,其中军队为2%,地方党政机关为1%。
迫切需要精兵简政的是太行区。
太行区,是当时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直辖区,大约有150万人。按中共中央3%的比例,只能负担4.5万人的供给。
而实际上,在太行区驻扎的八路军部队有4万多人,地方行政干部有2万多人,此外,作为华北敌后抗战的“中枢”和“心脏”,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相关直属单位也有数千人。
这6万多人的财力、物力供应,都需要太行区人民直接供给。
为了减轻人民负担,1942年1月起,边区政府开始精兵简政。
精减人员方面,1942年5月14日,边区政府决定取消视导室,7月6日,决定税务总局和工商管理总局合并,仍称工商管理总局。
1942年9月至1943年上半年,边区政府对民政、财政、教育、建设4个厅和秘书处进行精简,将民政厅和教育厅合并为第一厅,财政厅和建设厅合并为第二厅。
到1943年11月,边区政府第一厅、第二厅、秘书处和边区高等法院4个单位只保留了129个编制,边区政府机关人员总人数从500人减至150人。
边区政府精减人员机构的同时,太行区的地方行政机构也进行了调整。
第一次调整从1942年1月开始到当年6月结束,主要是将一些县、区、村合并或裁减,到1942年6月,太行区共33个县,比原来减少5个。经调整机构,全年可节约经费2万余元。
第二次从1942年8月开始,以下放人员为主,边区政府调出干部,充实专署和县,专署和县干部也逐级下放,勤杂人员减少到最低限度,大部分安排从事生产。经此次精简,边区政府每月可节约公粮52.5万斤,经费60万元。
第三次从1943年1月开始,以精简人员为主,经过3个月,边区各机关减少工作人员8000人,达到边区政府提出的“一元化、群众化、军事化、简单化”的目标。
经过三次精简,上层机构紧缩,基层组织更加充实健全,工作人员精简了51%。
1943年,全太行区节约公粮900余万斤,是1942年公粮总数的33.33%,进一步减轻了群众的负担。
经过精兵简政,太行区达到了中央提出的“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
1942年9月7日,延安《解放日报》刊发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指出:“自从党中央提出精兵简政这个政策以来,许多抗日根据地的党,都依照中央的指示,筹划和进行了这项工作。晋冀鲁豫边区的领导同志,对这项工作抓得很紧,做出了精兵简政的模范例子。”
修渠灌溉 治蝗救灾
边区政府驻弹音村期间,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经历了低谷、脱困、巩固、发展和壮大的历程。
1942、1943年,百年难遇的旱灾、蝗灾接连降临太行山。边区政府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组织领导人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节约运动,实施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减租减息、对敌粮食斗争等举措,不仅带领群众成功度过灾荒,还巩固和壮大了根据地。
1942年秋,杨秀峰、戎子和分赴专区视察灾情,之后边区政府召开紧急会议,成立由杨秀峰为主任的太行救灾委员会,提出“不饿死一个人”的口号。
清漳河贯穿涉县全境,但山区地势起伏不平,两岸许多田地无法灌溉,只能任河水白白流走。有群众建议,在清漳河边修一条渠,将河水引入渠中,变旱地为水浇田。
修水渠需要巨大投资,单凭涉县政府财力,很难实现。此事上报后,得到中共太行分局书记、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和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等人的大力支持,项目得以很快立项实施。
引水渠定名为漳南大渠。1943年2月24日,大渠正式开工建设。
大渠首起涉县下温村,途经王堡、赤岸、会里、沿头、河南店、南庄、茨村,尾至庄上。1943年6月底,大渠主体工程基本完结,1944年4月5日顺利通水。
大渠全长近30华里,花费资金166万元。漳南大渠修好后,沿渠受益群众2000多户,按当时每亩增产200斤计算,每年可增产70余万斤粮食。
建渠过程中,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等党政军领导都抽出时间,赶到工地义务劳动。因此,这条大渠凝聚了根据地党政军民共同的心血和期盼。
为了感谢边区政府和一二九师首长的关怀,涉县群众编了一支民谣:“水流南山头,吃饭不发愁。没有八路军,这水怎能流?”
据统计,1942年10月—1943年6月,太行区各级抗日政府共拨出235万元和10万公斤小米,组织灾民开渠修坝,其中涉县、黎城沿漳河两岸修堤,开出河滩地1万余亩。此外,边区政府还拨出310万元贷款和41.5万公斤粮食,支援灾区生产,拨出112.5万公斤粮食,帮助灾民移垦。
1943年夏,蝗虫泛滥成灾。蝗灾区域,南起黄河北岸的修武、沁阳、博爱,北至正太铁路南的赞皇、临城,东连平汉铁路的磁县、武安、沙河,西到太行山区的和顺、左权,共23个县,占太行区县级单位的46%,受害庄稼60万亩以上,其中吃光的有27.43亩。
为应对这场罕见的蝗灾,边区政府、行署、县、村,层层组织动员,成立了除蝗指挥部、剿蝗委员会等灭蝗组织,组织群众打蝗。
1944年年初,边区政府在弹音村颁布临时刨蝗卵办法,规定刨1斤蝗卵换1斤小米,调动了群众刨卵灭蝗的积极性。据太行区10个县不完全统计,1944年春,共刨蝗卵11万斤。
在根据地军民齐心协力下,这场蝗灾才被遏制。
1944年9月25日,延安《解放日报》刊登《太行剿蝗经验》一文,这样评价:“太行的剿蝗运动,不但对于太行来说是救灾的重大措施,而且对全国来说也是一件空前的盛举,是生产方面一件破天荒的成就,值得大书特书。”“太行剿蝗的经验又一次告诉我们:人民只要组织起来,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1945年,边区政府迁往涉县下温村,同年12月迁至武安。1946年3月,边区政府迁至邯郸市。1948年9月26日,华北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撤销,圆满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此外,边区政府在发展贸易经济、组织群众参军参战、巩固抗日民主政权、改善民众生活、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探索,为后来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积累了坚实的人才、制度和经验基础。
【相关】
涉县的红色资源
弹音村所在的邯郸涉县,抗战时期,地处边区根据地腹心、首府县,是华北抗战前哨、战略要地。
涉县境内红色旅游资源极其丰富,革命旧址星罗棋布,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政治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冀南银行、新华广播电台等110多个党政军机关曾在涉县驻扎。
其中,除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还有三处十分著名的革命旧址: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旧址、晋冀鲁豫军区西达兵工厂旧址。
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涉县城西5公里的赤岸村,自1940年设在涉县赤岸村,长达5年多。司令部大院就在村中央的小山坡上。院内西屋为司令员刘伯承的住室,北屋为会议室,南屋为办公室,东屋为警卫室。政委邓小平住在西院一幢坐南朝北的房子里。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临危受命,东渡黄河、挺进太行,运筹涉县赤岸村,浴血千里太行山,打响了抗日战争中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和解放战争中上党、平汉等著名战斗、战役。
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旧址,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墓位于涉县辽城乡石门村莲花山下,因安葬有抗日战争中为国殉难的著名抗日烈士而得名,又因安葬有我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当地人称它为“左权将军墓”。
整个墓地分三层陈列,第一层为圆形莲花池,第二层是左权将军纪念塔,第三层是左权将军墓。
以左权将军墓为中心,左侧岭上是冀南银行第一任行长高捷成烈士和第二任行长赖勤夫妇的墓地,左侧前方岭上是范筑先将军和杨裕民先生纪念塔,左后方洼地是《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政权工作部秘书长张衡宇的墓地,右侧为朝鲜义勇军烈士纪念馆,右侧岭上是朝鲜义勇军领导人石正、陈光华的陵墓。
晋冀鲁豫军区西达兵工厂旧址,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工厂位于涉县县城东南25公里的西达村西,现存窑洞和硬山布瓦砖、土、木结构厂房,二者相距百余米,呈东西分布,窑洞在东,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西部的厂房为两组相连的院落。第一进院,大门右侧为澡堂,坐东朝西,是专为当时来中国做技术指导的外国专家洗浴所用。该院落西北角处与第二进院相通,里院由约40间房屋围合而成,为方便生产,房屋开间、进深很大。
鉴于当时工厂多次遭飞机轰炸,为便于安全生产,八路军于1947年10月开始挖窑洞,至次年春天竣工,之后全部生产设备转入窑洞生产。
窑洞全长115米,宽2.3米,高3.75米,总面积为528.5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328.60平方米。有3个主道,2个洞口,内分4个车间,1处俱乐部。除后洞口10米系土建外,其余全系青石砌筑,白灰混合土填缝。其造型为拱券形,整个建筑结构比较坚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