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沧桑巨变 巡礼三晋·忻州】筑梦未来 芝麻开花节节高
北云中河上古色古韵的牧马桥。
投入使用的污水处理厂。
忻州经济开发区半导体产业园的科研人员在攻关奋战。
美丽的公园,城市的眼睛。
还是在岢岚,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冀望,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牢记嘱托,筑梦未来。忻州不断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雄心勃勃跨入新发展阶段。忻雄高铁正式落地、半导体产业园兴起、法兰5G智能制造联网……从“十三五”圆满收官到“十四五”强势开局,布局就是开局,起步就是冲刺,这里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今天的忻州,极具生态颜值,更添现代气质,内外兼修、包容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呈现新气象,正以前所未有的进竞态势向发展新区赶超跨越。”2月23日,忻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市长朱晓东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郑重提出,“十四五”期间,全市发展的战略定位为“五地一城”。这一定位将为忻州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布局“十四五”,忻州将全市发展的主要目标锁定为实现“十个新突破”:即构建“336”战略布局取得新突破、“六新”发展战略取得新突破、“8+6”产业集群发展取得新突破、产城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高素质专业化市场主体培育取得新突破、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取得新突破、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转型富民取得新突破。
所有的突破不仅意味着思想观念的突破,更意味着梦想的放飞和想象力的突破。
而路径,则是“十四五”时期“五地一城”的确立,即奋力打造全省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全省重要新型产业基地、全国杂粮产业示范基地、国际知名旅游康养目的地、全省对外开放新高地和全省重要区域中心城市。这是忻州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发挥后发优势而确立的坐标方位。
锚定高质量,发力高速度,忻州赶上来了。
今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28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3.3%,增速分别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6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1%,比全省平均增速高13.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2.5个百分点,增幅排名全省第一。
筑梦未来,两项第一,忻州经济发展有了澎湃动力。
——深入实施“336”战略布局,全力打造经济发展强劲增长极。
——聚力培育壮大“8+6”产业集群,构筑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低碳绿色消费示范区,培育壮大转型优势竞争优势。
——打造小杂粮有机旱作标准化示范市,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厚植动力竞相迸发的创新生态。
——推动中心城区四大板块建设、大县城建设,建设高品质产城融合现代化城市。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力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康养目的地。
——明确细化产业定位,加大精准招商力度,深化开发区“二次改革”。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
——深入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协调推进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底色。
——大力实施技能富民战略,更高层次上保障和改善民生。
……
高质量发展引领高速度发展,高速度发展提升高质量发展。忻州秉持“产业第一、项目至上、企业为重、服务为本”的信条,以一个追赶者的姿态、跨越者的决绝,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群众的愿景变成活色生香的现实。
善弈者谋势,勇为者敢为天下先。忻州市不断抢抓国家和省的重大战略机遇,统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两条路径,做大项目的“总盘子”。各级干部入企服务,强化服务项目建设的主动性,突出对项目开工、建设、投产等环节全生命周期管理,带动全市工业重点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今年全市工业重点项目共计353个,总投资2430.5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96.57亿元,为历年之最。
芝麻开花节节高。从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到乡村振兴的风生水起,从黄河、汾河、滹沱河三条飞扬的“绿飘带”到一条条绿水一座座青山变身金山银山,从8个省级开发区到县县都有产业园区,一个个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一批批重大项目,正在产生强劲势能和澎湃动能。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早日蹚出全面转型之路,忻州上下正在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亮点 1
千年古城 焕发新颜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忻州古城游客接待量近50万人次,平均每天有近10万游客涌入忻州古城。
时间推移到3个月前,春节假期,忻州古城游客接待量达50余万人次,位居全省第一,成为我省古城保护活化第一品牌。
忻州古城,牛年牛气冲天,宾朋云集,笑逐颜开。
游客奔何而来?游客为何再来?游客因何不断来?
忻州古城穿越1800年的风雨,既是边城也是商市,融合了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两种样态,汇聚了“文化气”“烟火气”两种气息。
2017年至今,忻州古城活化改造展开 一幅产城融合、文旅兴旺的动人画卷。截至目前,忻州古城建成院落600余套,入驻商户5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其百业百态、百景百象、百味百坊、百戏百曲,让无数游客流连忘返。
千年犹未老,如今正年少。忻州古城以一城融三区,与中部的“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东部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北部的养生和生态康养集聚区同频共振、同生共荣。
亮点 2
卅年新区 “芯”游万仞
忻州被誉为“心灵之舟”,而“芯”是“半导体芯片”,广泛用于手机、电脑等核心电子领域。其原材料来源于铝矾土,加工后成为蓝宝石,可以作为芯片的衬底材料,借着诚心招商、全心安商,培育起一条清晰的高科技产业链。
2017年,忻州半导体产业园横空出世,4家半导体企业接踵而至,“高科技创新生态园区”拔地而起。
3年间,忻州半导体产业园落户高科技项目7个,合计总投资64亿元;园区全职高层次人才有40余名,其中有1名省级专家、5名外籍专家及10多位中国台湾专家;新型半导体材料砷化镓晶体及晶片制造加工项目(一期)在2020年全年实现产值2780万元,2021年累计开炉128台次;蓝宝石晶体及晶片制造加工项目(一期)今年1月6日成功启动第一台蓝宝石晶体掏棒机……半导体全产业链雏形已现。
忻州半导体产业从无到有到首位产业再到转型发展新高地,浇筑成忻州转型出雏型的里程碑,记录着忻州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新篇章,撬动全市的开发区赶超型跨越式发展。
亮点 3
小杂粮漂洋过海
5月10日,山西杂粮出口平台、山西农业大学杂粮研究院揭牌成立,忻州市杂粮产业步入产学研深度融合新阶段。
神奇的北纬38度孕育着忻州优质的五谷杂粮。据不完全统计,忻州种植的杂粮有4大类20余个作物种类,常年种植面积360万亩左右,占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近一半,约占全省的1/4;总产量7亿多公斤,约占全省的1/3。
忻州是“中国杂粮之都”,寄托着忻州人的梦想。“‘东西两山’优质小杂粮产业重点建设区”“忻州杂粮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忻州“中国杂粮之都”名片擦得越来越亮。
杂粮产业满足着300多万忻州儿女的温饱需求,凭借着其独有的康养功能,还为他们带来了丰饶的生活。小米、绿豆等11个产品通过“圳品”认证,飞入粤港澳大湾区“超级菜篮子”;红芸豆漂洋过海,上了欧美餐桌,还被称之为养生时代的新宠;甜糯玉米走入了韩国市场;葵花籽和白瓜子则前往了伊朗、迪拜等中东国家……如今,全市杂粮产业销售收入突破34.8亿元,吸收带动种植户55万余户;杂粮商品率达到70%以上,销售量达40万吨,销售额达25亿元。
亮点 4
大循环链接三城
“忻定原同城化”是一个热词,它热在忻州市民的交流往来当中,热在连通三城的忻定大道、忻原大道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中。
5月11日,忻原大道三家村至天涯山风景区区段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各种工程车辆来回穿梭,施工人员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到处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山水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渊源深厚。
抱团先得月。忻定原同城化后,这个城市组群的体量有多庞大呢?
合璧之后的忻定原GDP达372.1亿元,占忻州市GDP1034.6亿元的1/3;人口近130万人,占忻州市316万人口的1/3。
合璧之后的忻定原,劳动力聚集优势、产业链融合优势,区位交通优势显现。距离太原80公里左右,距离北京约500公里,京原铁路、同蒲铁路、大西高铁等铁路穿境而过,108国道、338国道、大运高速、忻阜高速、大运公路纵横交错,形成“30分钟经济圈”。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王利强 郑娜
本版图片由郝智 贾树林 李国伟提供
本版责编:安晓奕
版 式:刘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