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县西沟村村口“李顺达互助组”群体雕塑。 本报通讯员摄
1955年12月,毛泽东亲笔为西沟《勤俭办社,建设山区》一文题写的按语。(资料图片)
李顺达等劳模在一起研究农具改革,推广使用新式耧。(资料图片)
李顺达互助组生产的“金皇后”获得了丰产。(资料图片)
[红色记忆]
仲春时节,一路山花烂漫,记者来到了太行山深处平顺县西沟村。村口一组群体雕塑吸引了众多游人拍照留念。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成立的第一个劳动互助组——李顺达互助组。他们六个人扛着农具,牵着驴子,望向远方,坚定的眼神透出战胜困难、生产互助、度荒自救的信念。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挺进太行,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平顺县开始有了共产党的组织。1941年到1943年,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时期。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进攻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在平顺县北部的浊漳河一带,有的地方颗粒无收,抗日军民靠采树叶、挖野菜、吞草根、食咸土充饥度日。 1943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二),李顺达响应毛泽东主席和边区政府“组织起来”“生产自救”的号召,组织老西沟李达才、路文全、王周则、宋金山、桑运河6户贫苦农民商议决定,成立了农业生产互助组织——李顺达互助组。 西沟古话:“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没土光石头,神仙来干也发愁。”西沟村原党总支书记,62岁的王根考老人指着展览馆第一单元的照片深情地介绍着:“互助组成立后,李顺达带头向地主争取开荒权,带领组里青年上山开荒。短短一个月,互助组由6户发展到了16户。当年就开荒造地120亩,秋后收获山药蛋15万斤,户均近万斤。” 在李顺达互助组影响下,晋冀鲁豫边区互助合作运动风起云涌。1944年太行区互助组数量达到57492个,为边区经济建设和坚持敌后抗战提供了有力保障。同年11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授予李顺达互助组“边区农民的方向”锦旗。 “这是西沟人的骄傲。1950年9月,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李顺达互助组荣获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生产战线的模范’奖状。”47岁的周李斌是一名普通党员,曾在太原、北京等地打工,后回到西沟开了一家农家乐,十分红火。“这都是他们带给我们后辈们的福荫。” 1951年3月,中共长治地委召开全区互助组代表会议,批准武乡县窑上沟村、监漳村,黎城县王家庄村,平顺县川底村,壶关县翠谷村,长治县南天河村,襄垣县长珍村7个村试办合作社。试办中,武乡县监漳村、枣烟村和屯留县东坡村3个村各多办1个,于是试办社就增加到了10个。这就是史称首开中国农村走集体化道路先河的“十个老社”。 1951年12月,以李顺达互助组为依托的西沟初级农业合作社成立。1954年3月,李顺达荣获“爱国丰产金星奖章”。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改名为“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 李顺达能够办好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就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社”的方针。寻找增加现实收入的生产门路,从1952年到1955年,每年投入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占到总收入的14.3%和28.23%。想出“少喂糠,不喂粮,多喂野菜和玉米轴”的饲养办法,1955年在生猪增加了37头的情况下,还节省了1800元的粮食和谷糠。把一部分旧房、旧窑当做合作社的羊圈和牲口棚,减少非生产性的开支。对于社员们的各种物质投资和劳动,都会经过民主讨论付给适当的报酬。这样就保证了逐年的生产投资,公共积累也在不断增加。合作社共积累的价值,已经由1952年建社时的120元增加到1955年的11911元,增加了将近100倍。 1955年12月,毛主席在亲自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李顺达领导的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经验给予高度评价。
[感悟初心] 勇于开拓 艰苦奋斗 西沟村党总支书记 郭雪岗
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的历史是一段战天斗地的历史。从成立全国首个农业劳动互助组,到掀起当地发展生产热潮;从向全国率先发起爱国丰产竞赛运动的倡议,到全国劳模李顺达荣获“爱国丰产金星奖章”;从“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更名“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李顺达互助组发挥了主动积极作用,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程成为西沟人民的骄傲,载入西沟的光辉历史。 每次重温历史,都是一次精神洗礼。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当前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很有必要,“学党史、悟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办实事、开新局。作为有着光荣传统的西沟人,我们将继续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断壮大香菇大棚、中药材种植、植树造林等适合当地发展的专业合作社,通过壮大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吸引大批新农人回乡创业,带动全村实现增收致富。
[记者手记]
站在树木青葱的金星峰,俯瞰西沟村全貌:老西沟内,李顺达故居、新的西沟展览馆一览无余;再往沟里走,当年党员秘密开会的革命岩、血泪凹、劳模泉等遗址正在被开发。这里的荣耀就如同金星峰上的那颗星一样光彩夺目,留给我们无限的力量。 上世纪40年代,西沟村因全国第一个农村互助组和合作社,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称赞。也因合作社,涌现出李顺达、申纪兰两位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遥想当年,李顺达互助组在漫天荒凉的山脊、深沟里一点一点地开荒,让绿色绽放在这贫瘠的石头山上,点燃由穷变富的丰收的希望,为全国农民挺立起一杆自力更生、勤俭办社的旗帜。 作为全国农业合作化的老典型,合作社在西沟村已转化为一座座“绿色银行”、一个个小粮仓和集体资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社”成为西沟人的座右铭和光荣传统。今天西沟的合作社,无论组织形式还是带动作用,与往日有着巨大的不同,但不变的依旧是扭成一股绳、奋斗不息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