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张平 我1981年3月参加工作,担任应县大营乡农村经营管理员。参加工作后,我几乎每天都跟上乡镇党委书记或者副书记去他们蹲点的村庄下乡,他们总是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他们的身上,我学到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好传统、好品质、好作风。 在乡村工作期间,有三件事情使我终生难忘:第一件事是在那个时候,正值应县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期,早上我与乡党委书记赵志禄、副书记李树林在村委会大喇叭上宣传有关政策文件,上下午和村干部一起入户宣传中央1号文件、到田间地头丈量土地,晚上签订生产责任制大包干承包合同,并帮助全乡12个村健全了财务制度…… 第二件事是1982年秋天,大营乡木瓜河沿岸的村庄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水灾,我与书记赵志禄等党员领导干部肩上扛着行李,多次蹚着齐腰深的水去受灾村庄,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和农民一起扶庄稼培土、施肥,提振了乡亲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第三件事是在“严打”的前期,我们配合县公安局,多次夜间出击,有时候不管是下雨天还是秋天潮湿的夜晚,都蹲守在庄稼地里、逐村巡查,为社会稳定、老百姓平安作出了贡献。 通过近两年的乡村工作,我从乡党委书记、副书记身上,感受到了优秀共产党员不计个人得失、踏实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更加坚定了我加入党组织的决心。1983年1月18日,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我立志要把坚如磐石的信仰化为始终奋斗的干劲,在从事10年的农经工作中,我多次被省委农工部、省农牧厅、雁北地委农工部、应县县委评为农村整财先进个人、经营管理模范干部、优秀共产党员、模范通讯员。 1990年12月,组织安排我到应县政协从事文史资料工作。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是一项有益当代、惠及后世的文化事业,是人民政协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存史、资政、统战、育人的有效形式之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干一行爱一行,用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使命感,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年轻一代跨世纪人才视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克服困难,埋头苦干,广泛征集史料,同时吸收年龄大、知识面广、德高望重的政协委员做文史委员,共同搞好采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政协党组的支持、上级政协文史委的指导下,先后编辑出版了《应县文史资料》13辑、《应县名人》《应县地方戏曲、小品专辑》《应县城镇的历史变迁》《应县革命英烈》《应县政协志》、应县部分村村史、《应县好故事》等,计310多万字,历史图片资料300多幅。每辑都向社会及中小学校赠阅2000本,特别是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时候,我们在县城重点中学讲述了应县军民爱国抗日、捍卫民族独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使青少年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使文史资料真正走向社会,走向群众,走向青年,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良好社会效益。 我的《侵华日军在应县的几大惨案》等文章,被全国政协组织编写的《侵华日军暴行总录》一书采用6篇。《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始建年代考证》《辛亥革命在应县》《抗日战争时期统一累进税是怎样计征的》《戏曲活化石——应县耍孩儿》等文章,都被有关省市文史资料、旅游和学术报刊转载,为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耍孩儿”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一些大专院校图书馆也收藏了《应县文史资料》,一些在外工作的应县人,也纷纷来函索取,有效地补充了治学研史的资料。 30年如一日,我谨记入党誓词,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兢兢业业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2009年全国政协为我颁发了荣誉证书。我多次被省政协办公厅、省政协文史委、市政协评为省、市政协先进工作者,优秀文史工作者。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模范党员干部、劳动模范。 |
编辑: 高翔 责任编辑: 高翔 |
来源: 山西新闻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