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2019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马增寿 本报通讯员 王 哲
改革大潮风起云涌,使命职责催人奋进。
回眸2019年,我市认真落实党中央、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要求,坚持“改革为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以“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为牵引,对标先进、抢抓机遇,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回应群众关切的痛点、堵点、难点,不断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大胆地改,勇敢地试,在改革中厚植发展优势,全市深改工作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开花的喜人局面,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
强化改革“战略思维”,谋划改革“施工蓝图”
这一年,我市强化谋改革就是谋发展、谋未来的战略思维,切实强化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集中统一领导,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市主要领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亲自”要求,亲自上手谋划、推动改革工作,让党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忻州得到创造性贯彻、精细化落地,许多改革体现了忻州特色,提供了忻州模式,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李俊明,以勇于担当的精神自觉扛起改革主体责任,统筹安排52项重大改革任务,形成《忻州市委深改委2019年重大改革安排及责任分工》,敲定了全市改革的“总施工图”和“总台账”。坚持把忻州的改革发展放在全国、全省大局当中谋划,主动对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抢抓政策机遇,推动实施了整沟治理、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等一批具有忻州特色的重大改革项目;协调指导推进静乐、定襄、岢岚3县获批省级开发区;谋划布局二代半导体全产业链;对接邀请省内外能源领域著名专家学者齐聚忻州,为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打造重要绿色能源基地把脉会诊、出谋划策;带队赴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推进晋陕蒙(忻榆鄂)区域协同发展开新局。
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郑连生,以改革思维和精神,统筹推进政府领域重大改革,引领高质量转型发展。先后谋划推进忻州古城保护活化项目、开发区改革、国资国企改革、教育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文旅体制改革等一批重点改革事项取得新突破。加快推进法治政府、数字政府建设,不断打造“六最”营商环境,协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抢抓改革“机遇期”,下好改革“先手棋”
这一年,我市深化“不改革没有出路,改得慢了也是失职”的认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立足区域实际,紧密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主动作为、积极争取,让忻州发展搭上国家发展战略“高铁”,步入发展快车道。
——抢抓战略机遇内拓外联,全方位开放格局正在形成。抢抓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在全省战略布局中实现了忻州由“晋北”到“晋中”的重大转变。抢抓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遇,积极打造面向京津冀、雄安新区开放桥头堡,加快推进“铁公机、岸港网”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五台山航空口岸实现临时开放;忻州海关通关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开工;山西永旺国际物流园区获批全省首批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大西高铁全线贯通;雄忻高铁、集大原高铁项目通过可研评审;朔准铁路开通,结束了偏关县没有铁路的历史,忻州实现县县通铁路。晋蒙黄河大桥正式通车,神岢高速开通形成忻州高速“西纵”;太原西北环静乐段列入国高网“十三五”中期调整规划;朔州至神池高速公路完成工程可研批复;沿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公路完成路面107公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全国友协正式批准同意乌克兰乌日哥罗德市成为忻州国际友好城市,国际友好城市实现“破零”。
——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晋陕蒙区域协同发展迈出重要步伐。主动对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在市委主要领导的牵头谋划推动下,黄河两岸三市携手,晋陕蒙跨省(区)联动,12月19日,《晋陕蒙(忻榆鄂)黄河区域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正式签署。作为打造黄河上中游区域协同发展新经济带的先导之举,以及推动忻榆鄂黄河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里程碑式布阵,忻榆鄂三市将合力打造以生态、文旅、能源、交通为重点,以人民为中心的黄河区域高质量发展协同体,通过高铁、高速公路、水运等交通体系一体化建设,实现区域优势的整合、耦合、裂变,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精心组织实施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努力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准确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科学内涵,立足“生态走廊、经济走廊、文旅走廊、脱贫走廊”四个定位,将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作为突破口,重点在宁武县和静乐县实施汾河源头生态修复、沿河湿地和整沟治理、高山湖泊群生态湿地保护、汾河生态廊道治理等工程,为构建华北生态屏障特别是拱卫京津冀生态屏障、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提供忻州路径。全年开工项目11个,完成造林3.59万亩、通道绿化45.9公里、河道治理18.08万立方米、廊道路基9公里、湿地公园一期及部分二期建设任务。静乐汾河川湿地公园正式列入国家湿地公园。
扭住改革“牛鼻子”,唱好改革“重头戏”
这一年,我市紧紧扭住带有引领性、关键性、标志性的重点改革事项,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横下一条心,啃下硬骨头,先后有一批重大改革破冰破题,取得重大进展。
——把整村搬迁作为破解深度贫困的有效办法,推动工作重心从“搬”向“稳”转变。实施“7个两”工作方略,出台《关于做好整村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实施意见》,形成“1+8”整村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体系,扎实做好“后半篇文章”,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忻州市召开。79个集中安置点全部竣工验收并完成住房分配;累计完成整村搬迁804个村,复垦624个村,销号599个村;忻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产权办证全国率先试水,被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向全国推介。
土地复垦增减挂可交易面积1.89万亩,交易金额30.54亿元,已交易面积1.74万亩,占全省的31.1%,到账金额16.08亿元。建成光伏扶贫电站1568座,总规模93.23万千瓦,规模全省第一,成为收益最稳、见效最快、收益最大的百亿元级扶贫产业。通过接续努力,忻州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全市222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占全省的27.8%;减贫46.7万人,占全省的16.89%;贫困发生率由19.8%下降到0.18%。
——把开发区作为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开发区改革按下“快进键”。以工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硬支撑”,确立“三步跃迁”目标,以“三大变革”为动力、“三化”为牵引,以绿色能源、先进制造业、数字产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等“四大板块”为重点,着力构建具有忻州特色、彰显比较优势、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工业体系。2019年,静乐、定襄、岢岚3个省级开发区获批,省级开发区数量发展到6个,面积发展到318.9平方公里。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同步跟进。强化要素集聚,精准招商引资,推动开发区建设由量的扩大向质的提升转变。忻州经济开发区先后引进企业团队11户,落户项目12个,打造“太原——忻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半导体产业集聚区”迈出重要步伐。
——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以打造“六最”营商环境为目标,协同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承诺制”改革。推行“一网通办”“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最大程度实现利企便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新创造力进一步显现。出台《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实施方案》,召开全市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进会,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初步完成审批体制重构、审批机制重设,完成首批划转清单设置。持续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378个项目进入改革试点办理流程,市行政审批中心建成投用。
——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国资布局进一步优化。把国资国企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召开全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会,出台《深化国企国资改革行动方案》,聚焦处僵治困、以改促转、“三供一业”、市县联改“四大攻坚战”,实施“九个一批”,坚决打好国企国资改革攻坚战、总体战。“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有序推进,73户市属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实现24.89亿元,利润总额6.6亿元,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着力打造创新生态,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服务指导北纬38度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建设“6G毫米波集成电路研发及其工业化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使忻州重点实验室“破零”;指导山西金宇科林科技公司建设“山西省煤矸石绿色高效分级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填补了忻州单独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空白,为忻州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引进院士工作站,抢占科技战略高地。近年先后有王一德定襄法兰、孙宝国代县黄酒、郭应禄市人民医院泌尿科3个院士工作站落地,2019年又设立潘复生五台镁合金院士专家服务站,院士专家在科技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文旅改革步履坚实。以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为抓手,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深化景区景点改革。6个县景区管委会组建完成,6个景区景点实现“两权分离”,3个景区景点完成改革任务。景区标准化建设同步推进,创建成功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5个、山西首批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0个。扎实推进五台山、雁门关2个5A级景区质量再提升,开展了五台山景区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和雁门关景区违法建筑整治,整治成果全省排名第一。开展文物保护申报,共有15处文保单位列入第八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列全省第一。积极做好山西省首批“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申报工作,全省共评定175家,其中忻州54家,名列全省第一。加快推进文旅重点签约项目落地,一批特色景区、旅游综合体、文旅小镇、康养旅游、自驾车房车营地等陆续投入使用。忻州古城东大街亮相开街,被评为2019年全省8个特色商业街之一。2019年全市旅游总收入613.5亿元,同比增长21.8%。
种下改革“试验田”,结出改革“丰收果”
这一年,我市把试点作为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发挥试点的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通过改革试点来争取政策、争取资金、争取项目,以先行先试的担当作为,开垦了一块又一块改革“试验田”。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收获了丰收的果实。
——全域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有机旱作农业、小杂粮产业同步发展。坚持把中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作为改革一号工程,紧紧扭住“房、地、树、村、钱”五大要素,积极探索整村搬迁后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488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全部完成,界定成员231.9万人,整市试点任务完成市级验收。试点中统筹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业科技体制、乡村治理体系等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把有机旱作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构建“1855”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格局,率先出台《关于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实施意见》。全年推广秸秆还田128.7万亩、地膜覆盖209.5万亩、农田节水灌溉137.4万亩。着力培育优质产品和品牌,新增“三品一标”认证88个,累计达到747个;创建1个省级示范县和10个省级示范片;忻府区成功申报并荣获“中国甘甜红薯之乡”称号,有机旱作农业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力推进国家级杂粮产地交易市场等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全省“南果中粮北肉”忻州杂粮出口平台,积极创建中国“好粮油”示范市,组织实施31个项目,粮食产量达37.7亿斤,全省排名第三。五寨县成为国家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
——深入推进“整沟治理”特色工程,实现全市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互促共赢。立足忻州生态脆弱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基本市情,着力“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攻坚战”,走出一条生态治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结合的路子。全年治理沟域49条,治理面积78.4万亩。整沟治理通过政策集成、市场取向、改革推动,聚焦脱贫增收,治地治水治权,山上搞绿化、沟底搞产业、沟口住百姓,对以往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沟域经济进行革命性提升,其经验得到省委高度认可,提出要在全省推广。
——探索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以能源生产关系变革牵引生产力发展。紧抓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机遇,确定以打造重要绿色能源基地为战略重点的“3651”总体思路。以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为目标,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加快“煤——电——铝——材”一体化试点落户忻州,促进能源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变;发挥在风电、光伏发电、煤层气开发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市域经济全面转型,加快新型能源基地建设,努力在全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中交好忻州答卷。2019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4个生物质发电项目全部核准;奥博繁峙光伏生产基地二期进度加快,绿色能源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国电投山西铝业铝镁合金一体化绿色载能产业改革深入推进;深化煤层气开发利用,加快重点用户、重点旅游区和重点城镇的管线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大燃气网。全市绿色电力装机容量580.29万千瓦,位居全省第一,超过火电,占比达50.8%,加上在建及列入国家能源开发计划的规模,2020年将突破千万千瓦。
——加强试点示范申报实施,全面深改实现多点突破。坚持把争取试点示范作为抢抓发展机遇、推动重大改革的重要举措,以试点示范推动深改工作实现突破,着力打造忻州改革特色、改革优势。市县两级全年争取国家和省级试点示范项目70项,其中国家级25项、省级45项,获得上级资金支持1.43亿元。原平市成为国家首批采煤沉陷区治理搬迁工作试点;定襄特色产业集聚区(法兰装备)成为全省首批特色产业集聚区试点;试点出台《企业内部加油站(点)管理办法(试行)》,获得商务部高度认可。定襄法兰国家级出口法兰锻件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等6个国家级、2个省级平台、1个院士工作站作用凸显,法兰产业逆势上扬,实现两位数增长,出口量全国第一,“世界法兰锻造之都”正在逐步形成。
——为基层改革担当护航,自主改革试点开局破题。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针对基层改革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研究出台《关于开展自主改革试点推进容错前置的实施办法》,将自主改革试点和容错前置有机结合,变事后容错到事前备案,变研判分析到实践检验,变被动执行到主动改革,让基层干部群众当好改革急先锋。《办法》出台半年来,全市共征集自主改革试点40个,批复实施涉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秸秆综合利用、土地流转经营、集体经济发展等8个A类自主改革试点,并全部备案纳入容错前置,基层改革活力得到明显释放。
提高改革“含金量”,增强改革“获得感”
这一年,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创新工作举措,破解民生难题,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一批有温度的改革不断推出,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实施“五城联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捷报频传。确立以五区联建、五能联提、五城联创和“四规四化”为主要内容的“5558”发展思路,努力打造宜业的产业新城、宜游的文旅名城、宜居的田园绿城。2019年,中心城区和静乐县成为2018—2020创建周期国家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忻州市和五台县、河曲县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县城),忻州中心城区新增绿化面积150万平方米。定襄撤县设区有序推进,完成忻府区等6县(区)9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忻州城市能级不断提升,老百姓明显感受到城市正在一步步变得更绿、更亮、更美。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一项项惠民举措接连落地。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民生,着力保障重点群体就业,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支持企业稳岗,深化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新增城镇就业3.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8%,就业形势稳定。坚定不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继续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普惠率提升10个百分点,5个省级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和3个省级重点专业全面建成,义务教育联盟达到20个、集团化办学达到14个,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全面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持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大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33种大病集中救治覆盖所有农村贫困人口,郭应禄院士无创微能量医学研究院忻州临床基地揭牌,建成省级卫生示范乡镇11个、示范村5个、卫生村534个。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农村建筑风貌整治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观。深入开展农村建筑特色风貌整治,以风貌整治助力脱贫攻坚、整村提升、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坚持“3366”工作思路,制定《忻州市乡村建筑风貌整治设计导则》《乡村建筑风貌整治指导图集》,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分批、分类推进整村搬迁、风貌整治、整村提升。2019年开工147个村,完工115个,落实整治资金3.16亿元,累计整治完成372个村,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加强政治建设,深化政治监督,基层党建成效突显。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化政治监督,出台《关于做精政治监督保障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部署开展四届市委第七轮、第八轮巡察。着力破解“一把手”队伍监督难题,全面落实《加强“一把手”队伍监督办法(试行)》,查处“一把手”厅级1人、处级6人、乡科级43人。结合主题教育,巩固、拓展、深化“团结战斗出活”谈心谈话成果,开展实施了新一轮市县乡村四级书记谈心谈话全覆盖工程。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出台《关于持续引深“三基建设”全面加强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压实基层党建责任,形成了市委“以市带县”、县委“抓乡促村”、乡镇党委“抓村落实”的党对基层工作全面领导工作格局。坚持把并村简干与整村搬迁及后续扶持工作紧密结合,撤并行政村949个,精简村干部5230名,行政村数量减少到3205个,累计撤并率达到34.49%,撤并进度和总量均位居全省第一,全省深化“三基建设”加强基层工作推进会暨合并行政村现场会在忻州召开。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实23条具体举措,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提高。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巩固提升年”活动,实施基础工作达标验收工程,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要求全面落实,543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得到有效整顿,进一步夯实了党在基层的领导。
——坚持法治化改革道路,打造法治建设忻州样板。稳步推进政法系统改革。认真落实年度立法计划,创造性做好地方立法工作,推动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住宅物业管理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全力创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被省委依法治省办推荐为全省唯一全国候选市。扎实推进司法行政信息化平台建设,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工作由全省第一方阵挺进全国第一方阵。在全省率先成立决策咨询专家库,全面依法治市专家决策咨询工作迈入全省第一方阵。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2019年我市全面深化改革所取得的成绩注定要在忻州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展望2020年,改革之路仍在延续,改革画卷仍在铺展。只要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我将无我我将忘我的奉献精神,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忻州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的动力将更加强劲,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步伐将更加矫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忻州篇章将谱写得更加精彩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