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县城东南5公里的留晖村,位于唐宋以后古忻州地标的七岩山下,地肥水美。现有716户1680人,耕地面积5296亩,养殖场8家。1970年以后,在高坡处打了10多口深机井,土地全成了水浇地。2001年以来,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中,锻造业占很大比重,有锻造企业11家,员工300多人,与号称生“一斗芝麻的铁匠”定襄县同类企业,打造了每天锻造切削钢铁万吨的亚洲第一法兰品牌,商品远销亚欧美和全国。种植业和养殖业反而降低到副业的、边缘的地位。
全村青壮年多数从事了锻造业,没时间种地,且种地也不上算,就出现了成规模地向外转包承包地的现象。相应地,有些户就成规模地承包流转土地,出现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的现象。种田能手,多数是对土地有深厚感情的六七十岁的老农。
去年秋天以来,笔者多次采访了留晖村耕种流转土地最多的种粮大户段补田家。
段补田老汉今年70虚岁,2000年后担任过村委会副主任,和妻子刘秀兰育有二女一男。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从事汽车运输、锻造法兰销售等产业。按说,老两口应该过老年的清闲日子了。
可是他们不这么想,要自己打闹生活费和养老钱。不仅自家承包的23亩粮田没有转包出去,反而转包别家的流转地逐年增加:
2017年转包3户47亩,共种地70亩,产玉米9.4万斤,纯收入2.3万元;
2018年转包14户93亩,共种地116亩,产玉米11.6万斤、高粱1.6万斤,纯收入9.5万元;
2019年转包20户150亩,共种地173亩,其中,玉米130亩,总产量23万斤;谷子43亩,总产量2万斤,当年纯收入8万元。
老段回忆起集体时,自己所在的第三生产小队,1967年181人种着1000亩左右土地,只产了11万斤粮,每工分红1角2分,是地道的“酱油队”。以后年产12万斤粮,工值5角,大家就欢喜不尽了。
2018年他家的粮食产量,就超过了当年第三小队整个队的粮食产量。2019年他作务粮田173亩,雇用1人4个月的短工,儿子和儿媳大忙时也帮忙,粮食产量是当年第三小队整个队粮食产量的2倍多。说到这里,老两口眉飞色舞的,很有成就感,很感到自豪。
县乡有关部门也把他家列为种粮大户。刘秀兰2019年11月还参加了县科技部门在南王村和马城村举办的为期一个多星期的科技培训。(任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