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省人大代表、五台县豆村镇东柳院村党支部书记武志锋
谁会相信:一个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生,不迷恋外面的世界,返回山旯旮,建设家乡,被选为农村党支部书记,成为新时期青年大学生返乡创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典范。
谁能相信: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高达37%的穷村,竟在三年内全部脱贫,较全县既定脱贫目标提前两年。
然而,这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年仅33 岁的五台县豆村镇东柳院村党支部书记武志锋,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铺满贫穷的山路上竖起了一座“四抓四看”的“民心碑”。
抓党建聚民心 看核心力量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武志锋,有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脱贫路上党员是先锋。”面对东柳院村52 户人家132 口人,耕种着307 亩土地的现状,他从2014 年上任时就认真摸底核查,评定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19户52 人。怎么办?他从抓党建入手,增强核心凝聚力。2015 年,筹资5 万元,建起了220平米党员活动室、村民议事中心、红白理事会、文化活动室等。制作了《习语》《村庄之变》等图版,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在全县率先推行了村干部“轮值坐班制”,彻底改变了“有事干、没事散”的旧习惯。三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 名,发展党员1 名。
抓农牧筑基础 看经济效益
“扶贫不是发钱、脱贫不养懒汉”这是东柳院村街上写着的标语,也成了村民们一种共识。2015 年,村里正式注册了“五台县豆村镇东柳院村小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小杂粮50 亩,总产3 万斤,收入5.4 万元。武志锋又从县农业局争取到脱毒马铃薯薯种8000 余斤,免费分发给村民试种60 亩,亩增产2000 余斤,总产24 万斤,收入16.8 万元。二项共增收8.2 万元。以“集体建圈舍、个户养牛入股、统一管理销售”抱团发展的模式,于2017 年筹资190 万元,建设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占地1 万平方米,已建标准化牛舍、办公区、防疫免疫室等1300 平方米,预计养牛110 头,户均2 头牛。建成后年出栏肉牛70 头,户均增收8000 元。
抓项目鼓钱袋 看受益程度
东柳院村全年日照为2710 小时,幅射能量132856 千卡,得天独厚的自然能源为推进光伏扶贫创造了先决条件。武志锋抓住机遇,于2016 年获得了100KW 光伏扶贫首批示范项目,总投资75 万元,2017年3 月建成发电,14 个月已发电18 万度,创产值15.84 万元。他给深度贫困户每户每年发放3000 元;给重度残疾人和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年补贴1000 元;给本村考取本科大学的学生当年奖励2000 元、专科1000 元;并开展脱贫攻坚先进户表彰奖励等。
抓民生拔穷根 看爱心奉献
“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是武志锋写在村便民服务大厅墙上的标语,也是时刻提醒自已、让群众监督的“警示牌”。43 岁的智障残疾人韩计双,父母早逝,无儿无女,居住的房屋早已成危房,武志锋为他办理了农村五保,享受了光伏扶贫收益,并安排在牛场看门房。74 岁的五保户杨九银也享受了光伏扶贫收益,并安排在村里当了护林员,年收入1 万元左右。武志锋又自垫4 万元,为他两分别建起了20 平方米的保障房,让他们老有所靠、老有所居。贫困户周丽影前夫去世后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生活非常困难。武志锋千方百计联系到北京“墨墨的祝福”爱心公益组织,为其小儿子争取到了每月200 元的生活资助,直至年满十八周岁。这对这个困难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周丽影每每提及此事都高兴得热泪盈眶,逢人便夸武书记好。
在这个不大的村子里,武志锋每天都要走上几个来回。用他的话说,青春和梦想都在路上;用全村老百姓的话说,这个娃娃走正道,跟着他我们有奔头。
如今,落实资金50 万元,修建通村循环公路0.8 公里和便民桥一座的工程已经开工,隆隆的机械声又在为东柳院村绘画新的蓝图。作为省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的武志锋有一句“口头话”:“党支部怎么样?村民说了算。党员怎么干?做给村民看。”德、能、勤、绩都要由村民评述,这就是他脱贫路上的人生轨迹。 |